【预算百年】中国百年预算及启示

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当时边区参议会按照民众意愿,通过民主程序审定和监督政府财政收支。 (资料图片/图)

晚清肇始

1911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象。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开院之初,议员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