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狱“复制”:原地反思最无趣

当大头娃娃出现时,我们反思毒奶粉,当三鹿出现时,我们反思三聚氰胺。5年前,我们反思如何避免出现佘祥林第二;5年后,佘祥林第二——赵作海出现,人们又开始反思如何避免出现赵作海第二。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5年前,佘祥林惊天冤案让我们痛定思痛,反思如何避免出现佘祥林第二;5年后,佘祥林第二——赵作海出现,人们又开始反思如何避免出现赵作海第二。

冤案的一切都在重复:一样的抓进去就打,一样的命案必破口号,一样的政法委协调,一样的公检法三家“兄弟单位”,一样的屈打成招,一样的疑罪从有,后来,一样的被害人死后复活,一样的“杀人犯”蒙冤11年,甚至被冤的人放出监牢后还一样地“感谢政府,感谢各级领导”。

一些有志之士仍在激愤地献计献策,不过,稍长记性的人对赵作海冤案已经痛不出来,甚至连反思的兴致都没了,有的只是“人能否两次栽进同一条阴沟”的哲学追问。

的确,把5年前对佘祥林冤案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重新说一遍、抄一遍,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