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00520)

吴晓波先生文笔或真好,但小说毕竟不是信史。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对历史的戏说,如果认可或者无视对改革重要人物或者整个改革史的戏说与扭曲,那么,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所阅读的历史记述将几同毫无信用。

责任编辑:史哲

推荐:王爱军

No.1 改革史是不能戏说的

《南方都市报》,5月13日,作者:沈洪溥

(原文摘编)一本吴敬琏传引起了吴老前助手柳红和作家吴晓波的一场笔墨官司。鉴于吴老在中国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官司事小,治改革史则大。

由于特殊的国情、时代,有关改革的理论与政策、决策与执行,始终是体制内“小圈子”的工作。通过公开材料阅读,几乎难窥幕后实情,而要达到绘声绘色 则几乎更不可能。改革史兹事体大,局中感觉良好的当事人往往认为,三十年改革的波折、故事并无必要暴露给公众。而一旦有关命题攸关荣誉,当事人即使不吝赘 述,但难免会多了为自己及潜在利益而旁顾。

当然,通过悉心整理公开资料、访谈,也并非绝无可能整理出一条关于改革历程的、模糊的主线来。问题在于,和微观案例不同,当触碰到宏大命题,碎片式 的、来路不同的、质量各异的记忆、素材,要“正确地”整合,是非常繁难的任务。人和事、结果和背景间往往存在着太多“不可说”,后来者无法直观地解读透彻 的,这就难免会产生拼凑感乃至错漏之处。而一旦出现记忆或者逻辑缺环,那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吴晓波先生文笔或真好,但小说毕竟不是信史。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对历史的戏说,如果认可或者无视对改革重要人物或者整个改革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