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立的“独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停办事件”调查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琼 杨鹏

■一所培养汽车修理工的职业中学,如何成了挂着名牌大学金字招牌的本科学院?

■一个分不清谁是股东的“企业”,如何走到不知该定义为“破产”、“倒闭”还是“停办”的尽头?

6月18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简称上财浙院)内看起来平静如常,教学楼里不少同学在为期末考试埋头复习。

这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内的本科院校,刚经历了一场惊动中央的剧烈动荡。半个月之内,先是学生发现学校突然“停办”,随即引发上千学生和家长的集体抗议,最后在高层压力下“死而复活”。 

上海,民办院校的学生们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时兴奋不已。 (CFP/图)

如上财浙院这样以某某知名大学的某某学院为名义在高考后单独招生,学费较高但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就是独立学院,亦称“民办二级学院”,大多是由高校和企业联办的本科院校。

作为上世纪末期高考大举扩招、高校资源严重短缺的产物,独立学院获得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并迅速繁荣,目前全国已有322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

2008年5月方才获批正式成立的上财浙院,属于其中最年轻的一批,是由上海财经大学(简称上财)和金华一家民营企业浙江大昌投资集团(简称大昌投资)的下属公司合作创办,目前在校学生1640余名。

突然“死亡”

学校发了一封公开信,提了两个方案;家长们也发了一封公开信,也提了两个方案。

这场风波起于6月1日《浙江日报》上刊登的《浙江省高校招生简章》。当时,不少细心的上财浙院学生注意到,他们的学校压根没有发布招生计划。

这条消息迅速在同学之间传播,并很快从相熟老师处口头证实──学校即将停办。学生们随后激动起来,甚至一度引来警方到校园维持秩序。

6月4日中午,紧急从上海赶来的上财教授、上财浙院院长郭羽诞与学生座谈。到场学生张扬(化名)表示,郭院长称上海财经大学和大昌投资方面“教学理念不同”,虽极力安抚学生情绪,但对学生的去向,以及学生最关心的文凭问题,郭没有给出具体安排。

可是,由于上财和大昌集团合作办学的终止,上财浙院这块土地和建筑等设施的拥有者大昌投资方面已打算将校园另作他用,这使得学生的去向问题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陆续从外地赶到金华,为孩子维权。

在学生和家长的维权压力之下,6月6日,一纸《告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全体同学书》发到同学们手上,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停招之后学生可转至上财继续完成学业,由上财国际教育学院代管,二是学生也可以选择按照当年高考分数转学到浙江省内其他同批次独立院校就读。

作为对策,家长们也拟定了一封公开信,同样是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以后孩子去上海就读,要拿到上财的毕业证书(本来应该是上财浙院)——这个方案一提出就发现,既不符合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相关规定,也招致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的激烈反对。

二是政府能出面协调,在金华把学校办下去。

一场“闪婚”

双方约定合作办学30年,上海财大负责教学,大昌负责办学资金投入和学院基本建设。学院每年将总收入(学费)的20%作为管理费上交财大。

上财浙江学院的短暂历史,要从一场“闪婚”说起。

上财浙院校园所在地,在九十年代末期是大昌投资办的一所培养汽修工、机电工的职业中学,后来升级为浙江师范大学下属的一所二级学院,专业并无太大变化。

大昌投资即便是在金华地区也算不上知名企业,主营汽车销售和维修、事故救援、驾驶培训等业务,公司网站自称为金华地区最大的汽车经销商。

在大昌教育副总经理应炳富看来,当初投资办职业学校的直接的目的只是“为公司培养技术工人”。

但因浙江师大不再合作,这一学院终止于2006年初。

由于已有现成的校园资产和办学经验,大昌投资本打算继续兴办一所高职院校,但浙江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建议他们去外省引入优质本科。

他还给大昌投资提供了一个信息:上海财经大学有兴办独立学院的意向。

上海财大是目前国内高考招生分数最高的名牌大学之一,名校品牌颇具吸引力。大昌投资马上派人到了上海。

此事获得了金华市政府的积极推动。当时,周围几个地区都已经有了市属本科院校,但金华地区只有一所省属的浙江师范大学,所以金华迫切希望能为当地引入一所本科院校。

作为支持,金华承诺低价出让千亩教育用地,用作新校区的建设——这样的供地规模就独立学院而言,实属大手笔。在当时,即使是上财,占地也不过557亩。

而此时的上财,刚在兴办独立学院的道路上经历了一场竹篮打水。

一份上财内部资讯显示,该校2004年曾与上海置业集团签署协议,打算在上海市宝山区合作兴办一所“浦江学院”,并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但因合作方(土地)原因,未能启动。

上财起初对这家找上门来、且名不见经传的大昌投资办学能力和目的并无把握。本报记者采访中获知,该校副校长黄林芳到金华考察时,曾郑重地向大昌投资董事长陈锦标表明办教育可能是没钱赚的,并询问其为什么还要办学。当时,陈锦标回答说,自己办学是纯为公益,不图回报。

陈的回答让黄林芳满意。再加上现成的校园资源,和占地千亩的新校区,让刚经历了一次失意的上财心动并决定合作——偌大地盘,除了能办好独立学院,上财方面还盘算着以后可以在这里开设一些盈利能力较强的培训项目。

另据应炳富的介绍,大昌投资对项目可行性做出评估后也得出了满意答案:企业只需提供亿元资金,加上借助土地抵押获得的四亿左右贷款,基本可以解决新校区的建设资金问题。未来当学生规模达到五千人时,就足够支付利息,达到一万人时校每年可获得10%-15%的稳定投资回报。而借助上财的强大品牌和师资,他们认为学校达到万人规模并不困难。

于是,合作迅速达成。

本报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2006年2月6日,大昌投资旗下的大昌教育和上海财大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约定合作办学30年,由上海财经大学负责教学工作,大昌教育负责办学资金投入和学院基本建设,学院每年将总收入(学费)20%作为管理费上缴财大。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合作模式。

未批先行

在当年的招生通告里,上财浙院是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筹)合作班】”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出现。

达成合作的同时,上财也向教育部提交申请,要求把此前已经获批的浦江学院,主体变更为上财浙院。

但合作双方已无耐心等到批复——上财浙院当年夏天就开始招生办学。

由于没有招生资格,他们采取了一种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合作招生的擦边球办法──在当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校的招生通告里,上财浙院是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筹)合作班】”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出现,列出计划招收300名学生。

这样的招生方式持续两年,学校也有模有样地运转起来,但批复仍无踪影。

教育部迟迟不予放行亦有内情。一位与教育部关系密切的专家透露,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国内独立学院已呈饱和之态,而且前期迅速上马的学校,已经衍生出经济纠纷、教学质量、文凭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故教育部暂时压住了一些新提交上来的申报,上财浙院即在此列。

但这对正欲大施拳脚的上财浙院似乎没有丝毫影响。2008年2月,这所全称还叫做“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筹)”的独立学院,举动了隆重的新校区奠基仪式,金华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均出席了这次活动。

2008年4月,教育部派出评估小组到金华对上财浙院进行评估考察。

一位参与评估的人士表示,虽然各项硬件指标符合要求,但当时已有评估小组专家对上财提出预警。

首先是金华到上海两地铁路里程392公里,在当时火车需要五六个小时。专家认为,如此远距离的异地办学会影响到上财对该校的教学管理和师资输出,进而波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事实上,这一点在上财浙院的办学过程中已逐渐显现。应炳富亦承认,由于无法当日往返,虽然学校开出了一天上千元的薪资,但一些名气较高、外快渠道较多的上财教授仍不愿如此折腾。高年级学生们也告诉记者,刚进校时主要专业课程均是上财老师授课,但现在许多课程都是由上财浙院招聘的老师来教。

让专家诟病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2008年时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高考人数减少的大环境。在高校体系中相对层次较低的独立学院将率先受到冲击。

上财浙院所在的省份,将可能是最早感受到冲击的地区之一。从2008年开始,浙江高考报名人数出现拐点,三年减少了1/6。但作为独立学院最早发源地之一的浙江,已有独立学院达22所,位列全国第三。

但在当时,对于一个正在大干快上的学校来说,没有人听从专家的警告。经过反复争取——上财主要领导甚至亲自出面恳请专家成全,上财浙院终获批文,得到教育部“追认”。

争夺学院

由于独立学院只是大学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品,双方并无合资关系。因此,所谓的股权分配,实质上是学校收益的分配。

讽刺的是,教育部批文的下发,在时间上却恰恰成为上财浙院合作双方结束蜜月的分水岭。

双方最直接斗争的是对学院控制权的争夺。

按照双方合作办学协议的约定,学院成立一个七人的董事会,双方各派三人,另聘金华市政府方面董事一人,由相对来说和大昌投资立场更为一致的金华市教育局局长应恩民担任。这也意味着,大昌投资话语权更大。

作为对策,在上财方面的主导下,学院又成立了一个董事会授权下的校务委员会,主要人选均是上财方的人员。

应炳富称,校务委员会成立之后,包括中层干部任免等诸多决策直接就由委员会做出,不再经董事会讨论,这让大昌投资觉得被排挤。

在越来越多的重大问题上,双方意见严重对立。

这些冲突,其实还交织着双方利益的争夺。上财浙院获批后不久,上财方面就提出重新分配该校的“股权”的要求。

由于独立学院只是大学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产品,双方并无合资关系。因此,所谓的股权分配,实质上是学校收益的分配。

按照应炳富的说法,2008年下半年来,上财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分配方案,比如上财获得学校30%“股权”,金华市政府获25%,大昌占45%;上财以无形资产“控股”学院;上财放弃每年20%的学费分成,但要求学院运行20年之后,所有资产无偿归上财所有;把原全部属于投资方所得的宿舍、食堂的收入也纳入20%的分成基数等等。

这些方案无一例外地遭到大昌投资的反对。但让他们恼火的是,每当双方意见不能统一时,上财就祭出“停止招生”这个尚方宝剑作为要挟——根据相关规定,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必须要得到合作大学的签字认可方能发布。

随着双方裂痕的扩大,上财其实在2009年就已表示当年不再招生。在浙江省和金华市政府的斡旋下才勉强达成了200人招生计划。

不过,上财方面则在和地方政府沟通中提出了另一点担忧,他们怀疑这个公司是否有能力操盘这么大的建设项目,所以才提出重组股权。

亦有金华当地商界人士称,新校区建设工程的推进和学校招生人数上的不理想,确实让大昌投资感到资金链紧张,甚至一度对其主营业务公司的运转造成压力。

能辅以佐证的是,新校区的建设进展远远落后于预期,原定于2009年启用的新校区,至今仍是一片混乱的工地。不过,应炳富对此反复强调,大昌投资不存在资金问题。工程进展缓慢主要是拆迁上遇到一些纷争,耽误了工期。

大昌投资内部不少人则把责任归结到分管上财浙院的上财副校长黄林芳个人身上。2009年下半年,一次来自金华的举报,称黄林芳总计从大昌投资处拿到“不正当好处费”26.68万元,引来上海市纪委介入调查。

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双方就此彻底决裂。

2009年9月,上财态度强硬地提出,要求金华市政府接盘上财浙院,否则2010年停止招生。双方亦曾就此展开商谈,但并没达成一致,有接近金华市政府人士称,政府方面认为上财“要价太高”。

到今年6月,新的招生季节,上财浙院果然停止招生。

对于这场纷争的种种细节,记者多次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上财浙大院长郭羽诞,但其始终保持缄默。处在漩涡中心的黄林芳,也始终未对记者的邮件予以回复。

而最新的进展是,这一事件甚至引起中央、上海和浙江高层领导的关注。

6月11日,浙江省教育厅、上财和金华市政府联合发布一份通告称,根据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上述三方就办学问题协商后决定将合作方调整为金华市属国有企业,上财浙院继续在金华办学,保持独立学院性质不变,2010年继续招生。

自此,“停办事件”渐渐平静,上财浙院将换个合作方,继续开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