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学政治”——吴冠中的最后岁月

吴冠中平静地走了,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让儿子吴可雨转告那些他来不及说再见的朋友和读者:“你们要看我就到我的作品里找我,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常仙鹤 徐清清 赵大伟

“现在我经常想,如果鲁迅还活着,在这个环境里,他会怎么样呢?——如果让我再活一次,我一定不学画,我要学政治,把国家民族治理好,这比画画更重要。”——吴冠中

6月25日晚11时52分,吴冠中在北京医院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是4月份住进北京医院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怕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伴担心,一直不肯让她到医院探望。在去世三天前,才让儿子带着老伴见自己最后一面。

理智的吴冠中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家里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搞追悼会,不留骨灰。在去世前一天,他还让儿子把今年刚画完的四幅新作送到香港,捐给香港艺术馆——7月23日,香港艺术馆将举办“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展出老人捐给艺术馆的52件画作。

7月1日早晨5时,吴冠中的亲属在北京医院太平间里,低头围绕遗体一圈,向吴冠中告别。7时56分,吴冠中的遗体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完毕。根据老人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将由亲属撒向大海。

在几天里,面对吴冠中的离去,他生前任职的清华大学宣布,将在他91岁的生日也就是8月29日那天召开一个追思会。接受过他捐赠作品的中国美术馆、香港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也对外表示将分别举办不同主题的吴冠中画展,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位艺术家的哀悼和怀念。

三个儿子

吴冠中不让三个儿子学艺术:“鲁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些小事,长大以后不要当‘空头文学家’。我三个儿子,受我影响,也喜欢美术,但后来学的都是理科,孙子吴吉在美术方面也很有造诣,但我也不让他学美术。原因一个是太苦,二是我不想让他们做‘空头艺术家’。”吴冠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吴可雨已经全家移民新加坡;次子吴有宏在电力设计部门工作;老三吴乙丁在清华美院医务所工作。

三股势力

写过 《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的石建邦曾经和吴冠中有过多次深入的交谈,他回忆说,“吴冠中说自己一辈子都在为了争取艺术的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有三股势力视他为眼中钉:一派是中央美院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为首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主义绘画流派;一派是延安来的一部分‘左’的美术干部,建国以后大都在各大美术机构、院校以及文化要害部门掌握实权,他们将吴冠中提出并一贯强调的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等观念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另一派即是保守的传统势力,大致就是指传统国画家们。”
三次面对死神

“如无妻儿,我将选择自杀了结苦难。”

从1991年至今,吴冠中一直住在方庄芳古园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里。

这套房子可以称作简陋:除了和墙壁、房门颜色一样的乳白色铁皮书柜外,客厅里放着一个和窗帘颜色相近的棕褐色沙发,一个小巧简单的玻璃茶几。除了墙上挂了几幅画、地面铺了复合地板外,这套房子没有装修痕迹,基本保留了开发商交房时的原样。

吴冠中的画室是这套房子里最大的,有11平方米,里面除了简易的3层书架和一个玻璃圆桌外,只有靠墙用板凳支起来的一块长方形木板,从墙上和木板上斑驳的颜色可以看出,吴冠中平时是低头弯腰在这张画板上辛勤作画的。

在2000年以前,妻子朱碧琴身体还好时,吴冠中经常步行40分钟左右,随身携带着干粮走到龙潭湖附近的画室去工作。那套房子是1995年大儿子吴可雨买给他的,位于龙潭湖公园附近一个别墅内,大约有近60平方米,在那里的四年,吴冠中画了许多大画。

2000年以后,因妻子身体不好,加上画室没有电梯,吴冠中不再去龙潭湖画室,整日呆在方庄这套房子里,照顾患有脑萎缩和糖尿病的妻子。这十年的作品,因而也多是小画和书法作品。

从2007年至今,南方周末记者曾经五度造访吴冠中。2007年首次造访时,清瘦、声音洪亮的吴冠中还得意地对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他以书入画的作品。2008年和2009年造访时,他的精神已不如从前,声音也变得苍老、低沉。

除了来打扫卫生做中饭的钟点工阿姨外,家里只有吴冠中和长期养病的妻子。偶尔会有客人和朋友如约在上午来访,住在附近的女助理就会前来,协助他处理各种事情。

吴冠中长期失眠,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他习惯性六时起床,洗漱完毕下楼散步,八时左右吃早餐,开始工作:读书或查资料,处理收到的邮件。

中午吃完午饭,到了妻子睡午觉的时间。怕影响妻子休息,吴冠中拔掉电话线,坐在沙发上开始读当天出版的报纸——这里面也有一份《南方周末》。当灵感来的时候,他也会关上画室的门,一个人弯腰或蹲着画画写字。

在方庄居住的19年里,日积月累,吴冠中写就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字,画就几百件大小不一的作品。

如今,吴冠中已经先走一步,妻子还不知道。儿子们还没有告诉她,怕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她受刺激。

2005年,吴冠中开始对中国书法的造型、字体变化、汉字与人间形象的亲疏因缘给予了关注,《紫 禁城》等一系列作品将汉字的内在底蕴与绘画艺术交织在一起。 (吴 冠中/图)

2007年9月,吴冠中重访他曾居住二十多年的旧居,这所老宅是位于北京前海北沿18号的大杂 院。 (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