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远生活在秘密与谎言中

1997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颁给了英国影片《秘密与谎言》。你几乎看不出这是导演迈克·李的作品。影片不再由大量长镜头构成,人物大多数时候是坐在两侧,大段对话出现时,镜头不停来回对切;音乐很多,在停顿转场的时候,音乐就响了起来。这似乎不像是他的风格,但看着看着,迈克·李的情调又凸现出来。

首先,他的影片里只有合适角色的演员,他们不具备画报、杂志上的美人面孔。惟一漂亮的黑人女演员,也是那种气质上的漂亮,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艳丽。故事依然发生在伦敦的贫民区。

这一次,故事比迈克以往的影片要戏剧化得多:一个黑人女孩子,在寻找自己的生母的时候,发现生母是个白人。这个肤色问题,足以让一般的导演做足文章,但迈克并不是这么处理的。他依旧把焦点放在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中,虽然片中有种族问题,政治色彩也浓烈了,但影片最终回归到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上。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黑人女孩是个受过大学教育、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白人母亲却是一个生活在贫民区的单亲母亲,养着一个不愿上大学、做街道清洁工的女儿。这显然体现出迈克的一种价值观,面对英国的现状,他没有种族优越感,他对努力生活的黑人,给予全部的尊重和赞美。

迈克·李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他从小在工人住宅区长大,对他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是从这些底层的劳动人群中体会到的。所以他对这些底层的人,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感情。他的电影会把你一下就带入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所塑造的,绝不是脸谱化的底层人。

他的演员,表演好得让你忘记他们是在演戏。在“黑女儿”赫藤斯与“白母亲”辛西娅见面时,她们俩并排坐在一张小桌前喝咖啡。这个调度让我觉得很奇怪:一般总是面对面地相视而坐,哪里有并排坐的?可是当她们开始对话的时候,你就看见了导演的用心所在,整场12分钟的戏,镜头就没有移动过,从一个大全景同机位直接跳切成中景以后,导演就这么将她们俩的表演,扎扎实实地展现给观众,不加任何处理。这是一场非常见演员功力的戏,特别是当这两个人同时处在一个画面时,那份张力和对比,足以显示出人物的内涵。

这里,也体现了导演的把握能力,他把自己一下推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有信心让演员的表演直接和观众发生关系。这里面甚至有一种舞台剧的处理方法,他不仅让演员的情绪、表演不中断;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咄咄逼人的长镜头里,你比演员更加紧张,因为你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闯入了别人的感情世界,并面对他们难以自拔的生存状态。

开始,辛西娅看着赫藤斯笑了——这实在是一个误会,她从来没有和任何黑人有过性关系,可是当赫藤斯让她看自己的出生证,并问:“这上面是你的签名吗?”辛西娅震住了,她像被人打了,停顿了片刻,突然爆发出痛不欲生的哭泣。和这凄凉的哭泣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赫藤斯非常冷静地坐在边上。看着辛西娅哭得那么痛心,我难受极了。事后我常常会想,这个演员在心里哭过多少次,才能表演和传达出如此准确的情绪?一直到影片结束,辛西娅都没有说出赫藤斯的父亲是谁,一涉及到这个问题,辛西娅就会痛不欲生地哭泣和颤抖。于是,电影展现的是,我们依然生活在秘密与谎言之中,我们没有能力走出这片阴影。

这就是看迈克电影的感受:你什么都明白了,但是你还是感到无奈;看他旗下演员的表演,如同你生活在他们中间。他们的所有思考、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不是概念化、机械化的。他们不再是表演,只是真实地再现出一种状态。你虽然是在观看,但你会不知不觉地和演员一起进入状态,为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所震撼。

《秘密与谎言》让底层的芸芸众生展现出丰富的层面,他们时而幼稚、单纯而可爱,时而坚强又可敬。他们拥有对生活真正的热情。“我多希望有一个像你这样的父亲啊!”这样一句简单的台词,能让所有观众都泪流满面。这是因为导演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找到一句亲切的肺腑之言,体现出细微敏感的终极关怀。

迈克·李最厉害的是,他的影片里一定没有煽情的场面,没有无聊的伤感,更没有粗制滥造的戏剧冲突。他的生活化和随意,都是在精心思考、设计和处理以后展现的。看他的电影,首先要像他那样用心,不然就会迷失在影片之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