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骄子今日补贴度日——玉米乙醇再陷“与民争粮”争议

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众视野,是否与民争粮,国家如何扶持燃料乙醇行业,这些问题折射出一个进退两难的产业。

责任编辑:曹海东 彭利国 实习生 汪行东

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众视野,是否与民争粮,国家如何扶持燃料乙醇行业,这些问题折射出一个进退两难的产业。

这个夏天,沉寂四年的玉米乙醇再回公众视野。

8月,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上书国家高层,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项目。所谓玉米乙醇,简单说,就是用玉米制造燃料乙醇。

赵友山的理由很简单:我国目前有1000万吨车用乙醇制造产量,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原料,现在生产一吨车用乙醇补贴1880元,很多乙醇商借此疯狂收购玉米生产车用乙醇,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在今年全国旱涝等自然灾害频袭,粮食供应已成国内关注焦点之下,赵友山此言迅速挑动了社会的敏感点——玉米乙醇“与民争粮”。

市场似乎也在“呼应”赵友山的说法。玉米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一度高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以吉林松原地区为例,由于2009年玉米减产,玉米价格已一路上涨至目前的1850元/吨。

“今年玉米价格上涨得太严重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忧心忡忡。

事实上,燃料乙醇——即用玉米、小麦以及其他非粮作物包括木薯、秸秆生产乙醇汽油——已不是第一次深陷“与民争粮”的争议漩涡。

2006年年底,在当年粮食价格疯涨的情况下,发改委下发通知,强调凡违规审批和擅自开工建设的车用乙醇项目,不得享受燃料乙醇财政税收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X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