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面伟大的镜子——“贾母”周采芹的故事

“美就美,丑就丑”,演员只是一面镜子,就像《红楼梦》是一面伟大的镜子一样。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赵大伟

1953年,周采芹初到伦敦,成为英国皇家剧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她在伦敦剧院对面的中国书店买了平生第一本《红楼梦》;那时,她的父亲周信芳正奔赴冰天雪地的朝鲜,去慰问志愿军,从上海寄来的家信中经常夹带着父亲获得各种荣誉的剪报。

周采芹对贾母这个角色十分偏爱,因为从来没有其他文学作品这么细腻地描写一个有势力的老女人,贾母是惟一的一个。 (《红楼梦》剧组/图)

她第一次读《红楼梦》是20岁,和所有年轻女子一样,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宝黛钗的爱情上。那时,未来正在徐徐展开,几年后,她成为伦敦无人不知的明星,以至于动物园里新出生的小豹子都用她来命名。

她第二次读《红楼梦》是四十岁以后,最喜欢的段落从痴男怨女的爱情转移到书的第一章,因为“宇宙之大,时间的无限”都被写进短短十几页的篇幅。那时,她穿着从二手服装店买来的三块钱的大衣和一块半的塑料靴子在波士顿的大街上踽踽独行。没人知道,她曾经跟拳王阿里、E.M.福斯特等名流呼朋引伴。

她第三次读《红楼梦》已经年过七十,这次是因为要演贾母。

周采芹洛杉矶寓所的沙发上,手边放着被她勾勾划划、密密批注的《红楼梦》。这本黄色封面、红色书名的《红楼梦》已经跟了她半个多世纪,中国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程乙本、繁体字。

书是她在伦敦剧院对面的中国书店买的。1953年隆冬,周采芹成为英国皇家剧院的第一位中国学生,而她的父亲周信芳正奔赴冰天雪地的朝鲜,去慰问志愿军,从上海寄来的家信中经常夹带着父亲获得各种荣誉的剪报。

电话那一端的周采芹用略生涩、拗口的普通话细数她人生的繁华与落寞。受汉语熟练程度的限制,她用片段式的短句回忆,夹杂着零星冒出的英语单词和片语。话题从为什么她要接演贾母这个角色开始。

“你知道马龙·白兰度吗?他在《教父》的一句台词,已经成为英语里的俚语了:It’s an ofer you can’t refuse(这是一个你不能拒绝的邀请)”,周采芹开始了她大半生的回忆。

壁炉上的中国娃娃

1980年代末,陈冲在伦敦见到周采芹,最先注意到的是她浓密的假睫毛。陈冲认为,周采芹想用假睫毛把自己武装起来,就像她自己,哪怕光着身子,也要穿一双高跟鞋。听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转述,周采芹哈哈大笑:“那时候大家都要戴厚厚的假睫毛,那是时代的风尚。我有一个朋友戴了三副。后来我学会了一根一根戴上去,那样比较自然。”

厚重的假睫毛、浓密的黑发、裹住腰肢的高开叉旗袍,是周采芹的1960年代,她是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中国娃娃”。在鸡尾酒会上,高大的美国妇人会指着她说:“她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中国娃娃!我真想把她带回家,放在壁炉台上!”

美国妇人恐怕不知道,“小中国娃娃”在伦敦戏剧圈的另外一个诨名是“身高一米五的炸弹”。

一切皆因苏丝黄而起。从1959年11月开始,因为在《苏丝黄的世界》中演一位名为苏丝黄的香港妓女,周采芹的艺名“采芹”在伦敦西区威尔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