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碳交易项目被联合国调查——中国六企业涉嫌国际碳交易舞弊

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 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涉嫌舞弊,预示着CDM这一减排机制将在后京都时代面临重大调整。

责任编辑:曹海东 实习生 汪行东

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 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涉嫌舞弊,这不仅凸显未来中国企业“依赖CDM补贴发展”的风险会越来越高,而且预示着CDM这一减排机制将在后京都时代面临重大调整。

中国企业涉嫌CDM舞弊项目一览 (李伯根/制表/图)

来自联合国的质疑

8月以来,来自联合国的一封封调查信搅动了国内很多化工企业的神经。8月7日至8月22日,先后有6家中国化工企业的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收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发出的调查要求,要求企业对之前申请的CDM项目的相关数据作出解释和澄清。

官方资料显示,此次全球范围内被暂时叫停的16个相关CDM项目中,共计涉及碳信用额度达1300万吨,约2亿欧元,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项目数占到一半,碳排放额度几乎占到“有问题”总额的90%以上。

CDM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减少本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这次风波的“罪魁祸首”是制冷剂 ——二氟氯甲烷(HCFC-22)的副产品三氯甲烷(HFC-23)。尽管是一种无毒、无嗅、无色的气体,HFC-23的温室效应却要比二氧化碳还要高11700倍。

通过CDM机制,生产制冷剂的企业通过消除HFC-23而获得大量的核准的减排量(CERs),这些额度在欧盟等碳交易市场出售,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收益。

然而,国际社会对于HFC-23指责在于:当减少HFC-23所获得的收益高于安装消除HFC-23设施的成本时,HCFC-22生产就会盈利。这为上马新的HCFC-22设施提供了一个经济诱因。而HCFC-22产量增加,直接违背蒙特利尔议定书原则。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逐渐淘汰臭氧层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