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10428)

权力失位,就是权力变质,公权变成了部门利益,也是私利,无非是得利的人数多一点罢了。只要是被截流在国库之外,不能进入全民分配机制的,都是私利。

责任编辑:史哲 实习生 靳万莹

(2011.4.19-4.26)

No.1 权力失位很危险

《钱江晚报》,2011年4月21日,作者:戎国强

(原文摘编)当下中国最大的“内忧”是什么?权力失位。多年来,矿难、暴力拆迁、血铅、有毒食品、钓鱼执法、足球黑哨、教育暴力、尘肺病、司法腐败、错判乱判、在押在审人员离奇死亡等事件,构成了常见的新闻内容,常见到突发事件一点也不让人感到突然。这类事件,涉及许多政府部门,权力不是直接插手其间分一杯羹,就是放弃监管责任,听任悲剧发生。

权力当然不总是失位的。但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人们就会知道,如果权力没有失位,这类事件应不会如此频发。

沈阳40吨毒豆芽,政府有关部门的反应,或许能揭开阴影一角。工商、质监、农委等部一句“不归我管”说得无比顺畅。“好事有人管,坏事没人管”大概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所谓“好事”就是有好处的事。运管部门“养鱼执法”,是把权力变成渔利工具;动物检疫员兼生猪经纪人贩卖健美猪,则是执法与犯法同体。

权力失位,就是权力变质,公权变成了部门利益,也是私利,无非是得利的人数多一点罢了。只要是被截流在国库之外,不能进入全民分配机制的,都是私利。

权力变质的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性危害。权力圈子成了一道高墙,或者说一道沟壑,圈内圈外分成两个利益群体,撕裂了人群,人为制造社会对立,销蚀了国民的凝聚力,埋下了各种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导火索。二是内部性危害,即引导了社会价值观的倒退和道德滑坡。按手中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分配利益,鼓励了不择手段的逐利行为,只看是否成功,不管是否道德,把人心引向道德无序。

【推荐理由】以前,每当发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时,总是引来技术性的反思一大片。现在,这样的反思已不能让人满足,因为过往的经验表明:这样的反思之后,同类的事情仍然轮番上演,不断挑战民众智力和承受力的底线,充分显示了就事论事式的“原地反思”的苍白与无趣。是的,我们仍要反思,但反思要直抵问题的根本,这篇文章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