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问题】Filial

香港的普通民众,有很大一部分,辛苦搵工几十年后,伴着贫穷老去。他们帮助孩子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人生之路,却换回一个孤独凄凉的晚年。

老教授是城中知名学者,桃李满门,MBA及博士毕业的学生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他有一颗掌上明珠,从小留学海外,二十多年后成为专业人才回流香港,更觅得如意郎君。亲戚朋友们争相道贺,等着吃老教授的喜酒。但女儿决定一切从简,只在夕阳下、海滩边举办一个小型酒会,拒绝了父亲以中国传统三书六礼摆喜酒的要求。一向喜欢热闹的老教授非常失望,面对已做好准备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婚宴的亲友,更是觉得脸上无光。

做父亲的,坚持认为人生一次的大事不能马虎,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女儿则认为,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何必因面子而大事铺张?

父女关系因此出现了巨大裂痕。老教授后来迁怒于一直在外国照顾女儿和“陪读”的太太,责怪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教导女儿传统孝道的美德。最后,连这个惟一的亲人也骂跑了。

快要退休的老教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我带着贺礼去参观他的新居。偌大的房子里,除了书,只有3只花猫相伴。

8年来与女儿老死不相往来的老教授至今仍然责怪妻女——自己当初把女儿送往外国求学,是希望她学习西方的知识,而非西方的生活方式。

面对曾经的恩师,我只能劝他宽心,但我想奉劝那些准备把子女送往国外求学的父母:在孩子的性格未定型之前,过早送他们出国,将来回到身边的,很可能是一个“外国”孩子。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们的宗教。在《圣经》的“十诫”里,“孝道”从未进入头三的位置。而在我国被“点击”无数次的“孝”字,在英文字典里,基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和它意思相近但极为生僻的字——filial,大部分学习英语的人都不曾使用过,甚至根本不认识。

老教授的遭遇令我想起另一位朋友,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用在教导儿子上。儿子考不上香港的会计系,他便把退休金拿出来供儿子留学。几年后,儿子学成归来,却患上“失忆症”,认为自己的成就不过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为了占有父亲最后的资产,他千方百计想把患有高血压、曾经中风的父亲送入养老院。

两年前,他请求我介绍一间价格便宜的养老院给他父亲。我质疑他:“你父亲只不过轻微中风,有必要入住养老院吗?”

他告诉我,医生说,父亲只会一天天恶化下去,将来甚至没法照顾自己,他没有能力照顾父亲。

我说:“你儿时也不会照顾自己,父母并没有放弃过你。”

他满脸通红地争辩:“我小时候是由菲佣照顾的。”

我问:“那你现在为什么不请个菲佣来照顾你父亲呢?”

意外的是,我这位朋友不想拖累儿子,答应入住养老院,把最后的资产留给了那个不孝的年轻人。

香港的普通民众,有很大一部分,辛苦搵工几十年后,伴着贫穷老去。他们帮助孩子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人生之路,却换回一个孤独凄凉的晚年。这或多或少提醒我们,虽然中华民族以孝为美德,但孝并非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没有那么可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