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10811)

其实,何止是“对党员公开点名批评领导干部设置障碍”、“党内形成了若干批评禁区”,这些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史哲 助理编辑 陈斌 实习生 陈建宇

(2011.8.3-8.9)

No.1 为什么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

《学习时报》,2011年8月8日,作者:刘益飞

(原文摘编)所谓“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主要指的是放到“桌面”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一些党的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甚至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党的口实,不利于社会稳定。

比如,对党员公开点名批评领导干部设置制度障碍。大会发言稿不能有批评领导的内容;小会上的批评不写入大会简报。对爱提意见的党员,尽量不使其当选党代表。甚至如邓小平所说:“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

某些党的领导干部囿于自身利益而本能地排斥党内批评。例如,担心批评会揭露矛盾、影响政绩,冲击自己的权力、地位及种种既得利益。

于是,党内形成了若干批评禁区。例如,对仍在位的领导的决策失误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搞歌功颂德及个人崇拜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任人唯亲、用人失误不能批评,对领导者在利益问题上涉嫌暗箱操作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不能公开点名批评,等等。这些禁区,在党内生活中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壁垒,谁若去触碰,“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此外,由于“报喜不报忧”的不良风气在党内有着长期的消极影响,由于在党内生活中还缺乏讲真话的氛围,特别是在不少党内生活中存在着“讲真话的遭殃,讲假话的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