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之魂:人与自然的圆润共生】

在杭州西溪悦榕庄,音乐艺术家朱哲琴、民间环保事业活动家廖晓义和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共议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实践。

对话嘉宾

朱哲琴 音乐艺术家、联合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大使、奥迪品牌环保大使

卢敏捷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

廖晓义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

向熹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最为深邃的思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人不能将自己排除于自然之外。在杭州西溪悦榕庄,音乐艺术家朱哲琴、民间环保事业活动家廖晓义和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共议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实践。专家呼吁社会精英和标杆企业,感恩善行,敬畏与修复我们的生存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卢敏捷 只有在一个健康而合理的交通环境中,车才具有其存在价值。因此,一汽- 大众奥迪一直在为快速增长的超级大都市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交通方案。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的是赢得更合理的竞争格局与更高质量的生存空间。一汽- 大众奥迪也一直就此进行努力,将视野拓宽至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空间。『奥迪未来城市』作为一个长期计划,是奥迪在城市交通建设领域进行的大胆探索。这一计划涉及建筑、交通政策、交通理念和城市发展,也利于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未来汽之路。


向熹 如果我们做到完全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世界,通过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甚至人生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这是非常符合东方哲学的。当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资源跟不上或者地球承载不了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之前的几百年的发展不能说都错,因为它的确创造了一个文明时期,但是,每一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经济体自私地发展,总之人必须限制自己。


廖晓义 在环保问题上, 现在全民族需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提及环保,不只是减排、种树,不是说这样没有用,它叫『一抹浅绿』,但我们要『一体深绿』。『一体深绿』,首要的就是从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整开始朝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从生活方式来说,我们倡导『乐和人生、三能平衡』。三能是指物能、体能和心能。不少人一生用最宝贵的生命能量去交换过度的物质,实际上心灵能量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身体能量是给我们健康的。为了获得过多的物质,丢掉了健康、丢掉了快乐,是赔本的买卖,亦是现在环境问题的根源。


朱哲琴 我们的文化从根本上是提倡天人合一的。如果没有树就不能乘凉,都是谈及最基本的东西,不是谈论靠谁拯救什么。你周围的每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对我们有影响。也许从无到有的发展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有这个一个标杆,似乎财富就是美丽、财富就是权力、财富就是成功、财富就是荣耀、财富就是永恒,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和这些对应。我们去做民族文化保护,做环保,非要把这些层面的东西厘清后方能踏踏实实去做。

实现人类的梦想 ,顺应时代的认知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警言戳破人类的幻想 :善与恶的结果,均源于人类的自我选择。敬畏自然,设限欲望,我们则安享慈母之大爱;征服自然,放纵骄贪,我们则受屠夫之杀伐。

雨果如是警告,在人类工业革命之后,愈发显得具有针对性。在向熹看来,工业革命导致人类对“自利”的觉醒。而对财富总量的贪婪,变成个体和国家的统一行动。“人类进入为自己而活的时代。有一天突然发现,资源枯竭了,地球难以承载我们的粗放发展。”

今年五月发生的大旱,贯穿大江南北。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势,让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切变化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有因果关系。

“我们生存的整个习惯存在太大的浪费。”这是朱哲琴很大的感触,“我们现在不是物质不够,是太多了,其实我们不用那么多东西,但是我们就是卷入了物质的角逐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化,人类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需求:不是掠夺式的享受,而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卢敏捷称,从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讲,最开始,由于要实现人类有关速度的梦想,这个行业制造更快、排量更大的汽车;而在意识到过度消耗自然的危害性之后,出于环保角度的考量,我们开始制造降低能耗和高功率输出并存的汽车。“现在我们研发小排量、新能源汽车,其实都是在实现人类的梦想,顺应人类的认知。”

天人合一,重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做环保已二十多年的廖晓义亦深感自己走了“长长的弯路”。在她看来,解决当今人类遇到的环境与气候灾难问题,必须重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天人合一,首先是一个价值系统,教导人们如何认识自然。”

资深环保人士的思想回归之路,引发大家更热烈的议论。朱哲琴认为西方的环保, 基于一神论的阐释角度,相信人是在上帝的主宰下而创造,而毁灭。“东方的观点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相信人和宇宙天人合一,我们的家园、土地,都是有生命的,值得敬畏的。”

向熹确信,天人合一的思维,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可以绕开“西方拿环保向中国施压”的思维“雷区”,找到一种既能“节能减排”,“不影响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又不“受西方压力”的发展模式。

卢敏捷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类对汽车,尤其是对注重科技与环保的汽车,有着旺盛而巨大的需求。这是一个不必回避的事实。奥迪始终相信:驱动未来的力量已经蓄势待发,我们需要的仅是尊重它、善用它。“绿色驾驶•菁英训练营”今年已是第四年。这一次,奥迪以“寻找未来的力量”为主题,带领关心环保的人走访那些新型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典范城市,如“太阳能之谷”德州和“中国风谷”达坂城,去体验新型能源带给我们的清洁生活,这不仅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休戚相关,更与我们未来的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天人合一的观点并非深远,奥迪尝试以一种极具可操作性的模式以小见大,以绿色感染每一个用户。”

唯有行动,才能履行精英的责任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轻易地达成了物质崇拜:财富就是美丽、 财富就是权力、 财富就是成功、财富就是荣耀、财富就是永恒。“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和此对应。”朱哲琴痛惜这种价值观的“所向披靡”。在中国要踏实做环保,“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厘清这些混乱的价值观。”

在成都通济大坪村进行乡村建设实践的廖晓义,经历过诸多的挫折和反思,现在她喜欢说:“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她强调社会精英要以积极心态进行环保活动。廖晓义最近几年,试图以乡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切入,去践行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生态文明的落地。

中国其他的知识精英也有行动。朱哲琴就参与过一个在徽州进行的支持新农村项目。项目策划人的初衷,就是鼓动更多知识阶层拿出具体的行动帮助农村的建设。不过在廖晓义看来,行动固然重要,但要注意方式,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体系,如此方能深入民心。朱哲琴建议,进行环保,要注意尊重当地生活方式,因地制宜。

卢敏捷确信,商业机构是推动绿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作为一家企业,绿色不应该只是追求利益或品牌形象塑造的手段,而应该成为最休戚相关、感同身受的责任与义务之一。无论在企业使命、行业责任,还是社会贡献层面,绿色都应该成为企业所追求的理念。

在中国进行环保,协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奥迪相信,在未来,汽车领域将以融合不同领域技术的方式寻求突破,打造“人、车、社会(即世界)”共同体。

“随着更多自然界的秘密得以被探知,人类不再鲁莽地追求发展:人类社会、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三者开始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以网络应用新浪潮为契机,奥迪也积极地与世界加强联系:以车为载体,联结多重关系,Audi Connect便是这样的尝试。Audi Connect被用于汽车在线网络、汽车与车主交互、汽车与基础设施以及与其他车辆的交互等领域。”

在现有格局之下,人类只能选择用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发展。随着人类对汽车需求的激增,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对此,我们无法回避,而是积极应对与解决。“奥迪坚持在全球执行标准一致的环保政策,使环保贡献随奥迪品牌的传播而根植于世界各地。”

唯有行动,才能改变。拥有西方视野的中国精英阶层,吸纳东方智慧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貌似不变中积极有为,在变动中从容进取。这是中式环保的崭新模式。

走向更辽阔的自己

“去看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人文。但这些不是当下每天生活的内容。在新的时空把传统的东西引入进来,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有活力的文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7月8日,清雅疏淡的杭州西溪悦榕庄,朱哲琴,这个十多年前以《阿姐鼓》雷电般闪击我们魂灵的女子,谈及民族艺术的保护,清醒而坚定。她当然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但她更清楚这些文化不能被“供奉”,它需要在外界的“点化”下,融入当地经济生活,有益于民生的改善。良性循环,方能抵达保护的真义。

不让时光河道干涸

2009年朱哲琴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邀请, 担任“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发展亲善项目大使,奔走于云南、西藏、贵州、青海、内蒙五省份。深入民间之旅,多是艰辛。有一次团队去考察一个烧制黑陶的偏僻村庄。那次经历,让朱哲琴大为动容。车子在开往村庄的路上,恰巧碰到修路,一路限行,他们且行且停,两个小时才走完平时半小时的路程。村庄烧陶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传统造型有火锅、酥油茶罐、茶壶等。一直以来村里人就靠着这门传统手艺过活,而目前只有89户村民还在烧制黑陶。这些陶土在微微浮动的尘埃里默不作声,它们带着古老的印记,如同河水顺流而下,时光在那里被无限拉长,让人动容。

朱哲琴感觉自己所做的就是不让这条河道干涸。“民族文化属于人为的可以去影响的东西,我们只能尽量保证自己能做多少是多少。”朱哲琴承认很多东西不是永恒的存在,都是在发展变化中,这是正常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不那么快地消失。

从对民族艺术的欣赏,到投入真情关注与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于更本真更质朴的民族艺术土壤中,朱哲琴收获了精神上的丰足,她开始从“我”的信仰中走出,学会“我们”的协作,开始学会运用一流的团队资源去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保护民族文化就是要把它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角度保存下来。通过近年来的思考,朱哲琴梳理出了两条路线。第一个就是保存、保护。她带领团队对优秀的民族艺术进行原汁原味的记录、整理、认定,通过“一加五”传承计划,即一个传承人带五个新生力量,尽可能地把原初的状态保存下来。第二个就是把传统的元素、素材跟时空相结合。对传统最大的保护就是一代代人不断地使用,不停地启发创造,才能生生不息。“原封不动的文化蓝本必须要存在,但是与每个时代互动才是真正活的东西”,“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方式。只要条件许可,民族文化保护者需要动用尽可能多的手段,为我们和后代保留下珍贵的文化遗存”。

“不是靠我一个人推动,而是很多人”

在朱哲琴看来,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承,没有跟那个时代融入,没有给人启迪,那这个文化本身是脆弱的。朱哲琴现在希望通过在音乐上的尝试,找到传统文化互动我们当下甚至未来的可能。在今年即将发表的新唱片上,她做了一个实验,双CD,一个是采样,另一个是对照做的新东西。“我们去看西方新的东西,比如意大利的时尚,其实很多都是从传统来的,没有凭空而来的东西。我觉得中国当代再不面对自己的创造,那就只剩翻版了。菲律宾的音乐一直在做翻版,它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但就是出不了自己的特色,都是在唱别人的歌。它的观念就是模仿,但是模仿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目标。”

朱哲琴和她的团队就想尝试,从生产力本身来改革原有的生产系统,从而达到就地保护民族艺术的目的。中国的手工业者、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目前是以低廉成本取胜,当人们讲到质优产品不会提到中国,而是意大利、日本。我们怎么通过努力来全面提升。朱哲琴明白这需要资源整合,“不是靠我一个人推动,而是很多人,在每一个环节都连接,才能推动。我自己比较鼓励当代做公益要用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做。”

要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相关联。譬如有一流的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参与,让我们的民族工艺品就在当地生产,产生的效益回流给生产者。这样民族艺术自然有竞争力,传承也有了动力。“保护一定是里应外合的,任何事情要改变,如果自身没有改变的动力,外力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不相信这样的改变是彻底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思维上,朱哲琴超越了保护的“原教旨派”与“古为今用派”,她尊重传统,同时让传统自然流淌于滋生它们的土壤上和乡民的生活里。

“这是一个机缘,我做民歌,十几年前到这些地方旅行采风,我的创作与它们息息相关,我也知道这些文化怎么样可以丰富和改变人的一生。不要说的这么伟大,我要去帮助谁,而是我们要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经历过声名大振的人生阶段,朱哲琴“望远”的目光最后仍是收拢回来,当一种文化本身不能使我们内心更加富足和快乐,这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当然存疑。

“望远”,让朱哲琴走向更辽阔的自己。她深信,做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是“帮我们自己的生活多一些美丽的东西,而不只是单一的潮流和金钱导向。而且我在做这个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不只是汉文化,而是多元的文化。我们本身的价值观,其实是在暗流里受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中国如果丧失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就不叫大中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