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重建,隐患不休民间地质学家杨勇发布汶川震区考察结果

汶川震区重建三年以来,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在扩大,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建工程、工矿企业新扩建造成的二次破坏。急于求成的灾后工程建设,可能已到了窘迫的埋单时刻。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沈念祖

汶川震区重建三年以来,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在扩大,主要原因之一是重建工程、工矿企业新扩建造成的二次破坏。急于求成的灾后工程建设,可能已到了窘迫的埋单时刻。

削为平地的龙门山山顶上大型矿车来回穿梭,陡峭的山坡上不时有碎石滚落,茂密的森林中延伸着一条条白色的岩石碎屑流。

这是杨勇在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厂露天采矿场看到的景象。“汶川地震灾后,产业和企业获得了项目落地和扩能机会,龙门山新增了不少采矿区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2011年8月16日起,他在龙门山地震灾区进行了近半个月的实地考察。

这名地质学家以独立调查蜚声业界。“灾后重建工程和资源型产业恢复给灾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带来了重压。”9月11日,杨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显得忧心忡忡,泥石流、塌方等地震次生灾害给灾后安置地造成的困境远远超出外界预料,而一些灾后重建项目、矿山新、扩建可能会加剧这种危害,环保、安全生产管理不善也对环境和安居带来了不利影响。

龙门山亚东水泥厂露天矿山,山顶被削平。 (杨勇/图)

地质灾害在扩大

杨勇考察区域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断裂带长三百多千米,汶川地震所在地。震前就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四川、甘肃和陕西省的上百个城镇都受其影响。作为四川省的富矿带,多年的采矿活动和地震的破坏已“伤筋动骨”。

杨勇是横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治理荒漠研究基金会专家。2011年是他汶川震区系列调查的第三年,也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