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一个县长推动的校车改革
中国不仅已有国家级的“校车标准”,也有符合这一标准的专用校车制造能力。但硬件制造力并不稀缺之后,如何让校车制度落地生根?如何在中国真正建立“橘黄色特权”?每一个国人都有责任。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编者按:请给孩子们“橘黄色特权”
橘黄色校车正从历史中缓缓驶入中国。
一个浙江县城为何罕见地拥有79辆校车,甚至有被网民们誉为“最牛校车”的美式“长鼻子”?
财政并不富裕的山东无棣县,如何掏出2000万买校车?
这是6个校车试点县市中的故事。2011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进行了这次试点,但并没有任何中央财政补贴或优惠政策,基本就是鼓励地方智慧。
此时,中国不仅已有国家级的“校车标准”,也有符合这一标准的专用校车制造能力。但硬件制造力并不稀缺之后,如何让校车制度落地生根?
在美国,这一制度的确立距校车出现,已有上百年。当时发生了多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经由乡村教育家希尔博士等的推动,严密的校车制度出现,并在此后反复修改。
醒目而特殊的专用橘黄色由此确立,并成为许多国家的校车色系。
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橘黄色特权”除了硬件更安全,还包括更高优先级的路权。
而这一点在中国被广泛忽略,相关法律几乎为零。即使作为校车改革先锋的德清专门颁布了地方规定,却难以真正实行——在满载孩子的“长鼻子”校车上,南方周末记者看到,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没有丝毫减速,而限速行驶的校车后面的车辆则满是不耐烦。
如何在中国真正建立“橘黄色特权”?每一个国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平安地上学、回家。
时任县长的一次美国考察,改变了六千名学生危险的上学之路
停在浙江德清一所民工学校门口的“长鼻子”校车。 (CFP/图)
江南小县城浙江德清,突然涌来了许多记者。甘肃正宁县发生幼儿园校车惨剧后,德清的14辆美式校车成了英雄。
12岁的沈烨芳有些不解:记者们称道的黄色校车除了长着“长鼻子”,“坐凳比较软”之外,好像没有特别稀奇的地方。对她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今年六年级开学,她多了个头衔——车长。
沈烨芳是德清县新市镇士林中心小学的学生。今年开学,每天早上来村里接他们上学的公交车换成了遍体刷满醒目黄漆的“长鼻子”校车。新塘村委会前有一片空地,没有车来车往,被当成校车站点。早上七点,沈烨芳抱着厚厚一摞乘车学生名单,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来一个同学,就打个勾儿。
沈烨芳们不知道,就是这些“并不稀奇”的校车,让他们成为中国最让人羡慕的学童——这样的待遇在国内非常罕见,即便出生在比德清更富庶的地方,他们的同龄人仍然要忍受超载、混载。城乡一体化拆了村校,农村孩子进城念书,却无人拆除他们上下学途中的危险。
“长鼻子”带我去上学
所有校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行车线路、驾驶时速在永安公司和教育局安全科的电脑系统里都能跟踪到。一旦超速,监控系统就会报警。
11月18日,大雾天。
早上7点15分,新塘村校车站点,二十多个小黄帽穿着校服,排成纵队。往常这个时候,“长鼻子”应该到了。
此时,37岁的谢林虎正驾驶着“长鼻子”在省道上以40公里的时速缓慢前行。弥漫的大雾,二十多米外的车就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