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彼得·巴菲特 父亲教会我的事

沃伦·巴菲特,这个永远被贴上"富可敌国"标签的"股神"父亲,仅是一顿午餐就能拍卖出262万的天价。然而他教给儿子彼得的人生哲理,却与金钱截然无关。

如果要给全世界最著名的富二代列一个名单,彼得·巴菲特无疑会高居榜首。沃伦·巴菲特,这个永远被贴上"富可敌国"标签的"股神"父亲,仅是一顿午餐就能拍卖出262万的天价。然而他教给儿子彼得的人生哲理,却与金钱截然无关。
彼得·巴菲特 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音乐家、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曾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精华的一幕"火舞"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

这个年头,“富二代”这个词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但是,如果他的父亲,是“股神”沃伦·巴菲特呢?

彼得·巴菲特给出了一个答案。

(本刊资料库/图)


如果他顶着“巴菲特”家族的光环进入华尔街,也许可以少奋斗三十年。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选择了和父亲截然不同的一条路—“我的出身完全符合大家对‘富二代’的设想,但我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生活。”

他没有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成为了一个音乐人。他不仅没有豪宅和豪车,甚至还必须担忧自己的下一个作品找不找得到赞助、能不能获得成功。

正如沃伦·巴菲特的家训所说,“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根银汤匙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插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彼得·巴菲特没有得到父亲在物质上的扶持,却有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

金钱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出生在巴菲特家族,势必就和金钱脱不了关系。实际上,“父亲从未给我开过任何一张大额支票。”彼得说。小时候,彼得有很少的零用钱,这也不是他伸手要来的,而是通过给家里做家务挣来的—如果他借了几块钱到市区去,回家的时候还得把剩下的零钱给带上。

当父亲还没有成为后来那个响当当的沃伦·巴菲特时,就已经开始教儿子靠自己的双手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全球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辍学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分得的9万美金遗产,开始了自己追寻梦想的音乐之路。那一年,彼得19岁。第一次靠自己的音乐挣来的100美元,被他郑重地装裱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那一年,彼得23岁。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打零工、做房奴、挣钱养家……跟很多人一样,彼得曾经迷失在房地产商构建的泡沫里,也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顾客待见而感到沮丧,还曾在为自己的音乐剧梦想筹款而到处碰壁—没有人愿意相信他无法负担这笔钱,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父亲、“股神”沃伦·巴菲特居然不会出这笔钱。“很多人不理解,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他不掏钱出来?但我能理解,这是父亲在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对我的尊重和爱。”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彼得的身上—他的父亲可是身家超过400亿美金的股神!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 别忘了,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决定将自己财产中的370亿美金捐给比尔·盖茨和马琳达基金会,然后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各自留了10亿美金。

当然,10亿也是个大数目!有了这笔钱,下半生还需要努力工作吗?很抱歉,让大家失望了,这笔钱压根就不是给彼得和他的两个哥哥姐姐花销的—巴菲特让孩子们管理着不同的慈善基金会,“尽管我管理着这么庞大的资金,但它一定是要捐赠出去的。”父亲的决定并没有让彼得觉得意外。“对我们来说,要把这10亿美金的慈善事业做好已经是很大的责任,我们也需要每天学习怎么样去管理。挣钱不容易,把钱用好更不容易。”

成功是什么?

杨澜曾经说过: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儿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资,但你不可以不成功。但在彼得的新书《做你自己》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如果我觉得收垃圾是我一生的快乐,我父母也会高兴地看着我每天挂在卡车后面。”

到底什么是成功?到底要到哪个程度才算是成功?成功的意义何在?彼得也曾经拿这些问题问过自己。最终,他在父亲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小时候,我根本不知道爸爸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整天都在工作。他对工作的热爱是很执着的—他很热衷于上班这件事,而且每天早上8点钟就准时出门上班去了。”
父亲对于工作的热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彼得在音乐中找到了同样的感受。从小,彼得就喜欢用手指胡乱在钢琴上砸一砸,然后弹出奇妙的音阶。“妈妈说我还没说话就先学会了唱歌,音乐创作,仿佛就是命中注定的。”如今,每一次登台,每一次创作,彼得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这样的乐趣让他想起父亲。沃伦·巴菲特,那个在股市中被称作神一般的人,总喜欢拿着一把四弦琴,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弹奏上几曲。“在这个方面, 我比父亲强多了。”彼得·巴菲特如今是美国著名的音乐人、钢琴家,同时斩获好几届艾美奖奖项;而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与狼共舞》里,有几分钟精彩的配乐,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别人眼中的成功—住豪宅、开豪车、挣大钱,在巴菲特父子的眼里一文不值。而别人眼中那些不值一提的东西—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反而是这对父子终其一生的共同追求。“我的哥哥霍华德从小就喜欢挖掘机,后来成为了一个农场主和摄影师。姐姐苏茜则成了一名快乐的家庭主妇,还在奥马哈开了一个针织厂。 他们现在都做着让自己喜欢做的事。你说,他们难道不成功吗?”

生活是什么?
“我从未感受到金钱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改变。母亲依然热情大方、关心别人,父亲依然每周工作6天,穿着卡其布裤子和开衫毛衣。”生活,对于彼得的父母而言,就是过日子。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彼得。奢侈品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更宁可把钱拿来买和家人共处的时间。他有一辆再普通不过的车—跟纽约的出租车同一个款型。更多的时候,他坐地铁或者步行。

彼得选择了这种简单且充实的生活。但依然有很多人好奇,他会像当初的沃伦·巴菲特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吗?他希望孩子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我的父亲经常告诉我,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我从事教师职业、清理垃圾还是救死扶伤,他对我的看法都不会有丝毫改变。我过得幸福,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我希望她们能够过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事实是,彼得的双胞胎女儿已经三十多岁了,一个是艺术工作者,和室友一起租住在公寓里,另一个是在旧金山的零售店里做售货员,快当妈妈了。用彼得的话说,“她们自食其力,也过得非常快乐。”

很难想象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如今却依然生活在原来的旧房子里—没有任何的围墙。彼得的父亲,那个运筹帷幄的沃伦·巴菲特,至今仍每天自己开车出门,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每天去同一家快餐厅吃相同的汉堡。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幸运的步入彼得的家庭,会看到一位穿睡衣的老人坐在一把旧椅子上,吃着三明治和炸土豆片,惬意的享受着生活—这几十年来,他都是这么过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还是原来的他。

也许,这正是沃伦·巴菲特教给儿子彼得·巴菲特的最重要的事。

股神父亲教他的12件事:

1假如希望自己的人生尽可能多彩多姿,就应该试着什么都去学,不只要学用来赚钱的专业本领,还要学专业以外的无数其他知识。

2不要把优势当成挡箭牌,借此逃避辛勤工作和个人挑战,而是要用它来完成更多的作为。

3重点不是你的人生从哪里开始,而是你后来到达了哪里。

4有很多时候,在迷宫般的抉择中游荡并不是因为迷路了,那反而是找到正途前的必经之路。

5如果是自己的志向,我们就会渴望在那个领域脱颖而出。这种渴望能鞭策我们,激发出我们最大的潜能,带领我们完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

6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绝对不会是浪费时间,反而是对时间的投资,更是人生最值得的一种投资。

7假如我们希望忠于自我、实践志向,同时又能买得起面包,就必须想一想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做、而这个世界也愿意为此付钱给我们的事。

8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是这一路曲折人生上的记号,标记着我们曾经去过哪里、现在站在哪里,和未来打算去哪里。

9当愿望未能实现时,我们只好更仔细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才会让自己真正快乐。

10我们的能力、热情、努力和坚持以奥妙的方式结合后,成功便随之而来。真正的成功是我们私下获得的一种东西,它的价值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断定。

11假如父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乐在其中,孩子便会看到工作本身的价值,也会比较倾向于去寻找和发掘自己热爱的是什么。

12我们自己设立目标,我们自己定义成功。我们无法选择人生要从哪里开始,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话彼得·巴菲特
平凡的富二代


记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富二代”身份?
彼得:任何背景出生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让人尊敬的人,或者令人讨厌的人。如果“富二代”并不理解自己幸运境遇的所在,也不去回报这个世界,那么这对他个人和世界而言都是一种悲哀。同样的,如果“富二代”只关注外在的幸福—比如高档车、大笔金钱等,他们将无法理解真正自我的价值所在,也无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去为世界做贡献。身边的人都讶异于我的“平凡”。虽然我有个著名的父亲,但我依然生活得简单、自由。

记者:你觉得金钱重要吗?
彼得:金钱很重要,可以用于购买食物、房子等生活所需品。但内心的幸福比金钱更重要。

记者:当父亲宣布捐出他的财产时,你有过一丝的不快吗?

彼得:没有。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我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钱!父亲的钱,可以完成很多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我的姐姐、哥哥和我一起所能继承到的不到父亲遗产的1%—事实上,这些已经足够了。

记者:你期望自己比父亲更成功吗?
彼得:我认为成功是懂得如何充实自己的每一天。因此,我想我已经成功了—无须超越我的父亲。我希望我们以后都将在各自领域获得更好的成就。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父亲在变老?

彼得:至今我也没有感觉到父亲正在老去。他的活力用之不竭,这让我非常惊讶。我想他仍然非常年轻,因为他热爱着他每天所干的活。

记者:改变你人生的最重要时刻是哪一个?

彼得:生命中很多时刻对我而言都是很关键的。如果要说一个最重要的,我想也许是我决定离开大学,开始音乐生涯的那个时刻。这个时刻改变了我的一生。幸运的是,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父亲为我做出的选择感到骄傲。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人,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记者:你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彼得:我非常享受充满未知因素的探险般的生活。就像我的中国之旅,与我在美国表演有点区别—与中国的朋友接触,感受他们的文化,这种经历是全新的,使我感到兴奋。我很幸运,我与妻子的关系非常好、我们家庭的生活美好而简单、我每天做着喜欢做的事情—这已经是我能想到最幸福的生活。

记者:如果你不是巴菲特的儿子,你还会不会是现在的巴菲特?

彼得:父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成就了今日的我。但是,我想无论我爸爸是谁,我也会一如既往地为自己热爱的事物而努力。

记者:对你而言,父亲教给你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彼得:做一个诚挚于自我内心的人。不要尝试去施压于别人,而只需要追随着你的内心直觉。在我眼里,他不是什么富有的父亲,而是一位好父亲和一位诚信的人。


彼得·巴菲特新书《做你自己》

彼得与父亲和姐姐在一起(本刊资料库/图)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