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加华的艺术“苦恋”看社会责任

从周加华的艺术“苦恋”看社会责任


     在我所认识的画家中,上海油画雕塑院教授、油画家周加华是一个特别的人物。他的画透露着深入历史的思索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他不停地对物流横流的繁华世界进行反思,让人明白守护独立自由而神圣的精神领地是多么地珍贵,画中有千秋,画中有悲悯,画中有尖锐,画中亦有对时代的反思和对于探索真理的思考。


     近日,周加华的个人作品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了,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关注。“如此执着追求艺术的艺术家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周加华的油画作品表达了一种人文指向和社会责任!”在这个名为“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周加华作品展”开幕式上,人们这样盛情地称赞着、交谈着。


  著名历史学家戚文是这样评价周加华作品的: “周加华杰出之处还不仅在于他能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发现老屋、老树的美,而且还能以其开创性的艺术思维找到表达老屋、老树之美的奇特的艺术符号。独到的艺术眼光,开创性的艺术思维,奇特的艺术符号,诞生了周加华的艺术作品。”


      周加华确实是一位在艺术上特立独行的油画家,在这100多幅作品中,他执着表现的那些有中国符号和象征的老屋、那些造型独特的老树的画面内容,在中国油画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透过这些画面表象,我看到的更是画家对中国文化意境的苦苦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恋”。


    从作品中看,画家对中国文化的苦苦追求至少有这么两个方面。其一,在绘画内容上。画家自己说:“我似乎强烈地感受到了东方命运之浓浓的文化苦涩味,似乎栖身与人文历史的断层,若思若悟。”画家“奇特的艺术符号的表达”始终有意无意地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历史的敬重、对物质以外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画家一年四季都穿自己设计的中式服装、黑布鞋,读中国历史,他研究中国文化的时间和画画的时间差不多一样多,他不参加拍卖、不肯按人家要求定制作品,却一直苦苦地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画画?我要画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真髓?我用什么来表现?通过对自己的反复观察和追问、质疑,画家力图在自己的绘画思维中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以独特的手法揭开隐匿在绘画对象背后的审美内容,从而最终确立了自己作品的审美指向。在人欲横流的当今,在艺术品生产不断被异化、绘画市场被争相追逐的潮流中,画家孤守净土,孜孜以求地去表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文化,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二,在表现形式上,画家对“中国式的表达”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通常致力于西画中国化或中西手法兼容的画家,一般是以在宣纸上用油画颜料作画,或在画布上用油画颜料去努力体现国画风格的墨色音韵。但周加华走的是另一条路,他成功地以纯粹的油画样式、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来表现充满中国绘画风韵的内容。比如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强调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而画家几乎所有的作品,均熟练地以纯熟的油画技巧,执着深厚地运用了这些表现手法;又比如,中国画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而周加华亦是如此追求的:“我力求抓住对象生命中最本质、最简朴的表现,对妨碍于自由表达的东西,都毫不留情地将它抛弃,让真实的内涵从表象的束缚中释放出来”。画家在构图上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观物取景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等等这些也都可以说是取自于中国画的审美要素和中国艺术哲学观念。


   这样,周加华的画一方面在材料和技术上是纯粹属于西方油画的,艺术上充满了西方造型艺术的张力,另一方面,在内容体现和精神表达上又几乎完全是中国式、东方式的,形成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追求。


     从更高的角度看,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苦恋”体现在周加华的这些画上,又无一不充满着画家独有的文化自信,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的。对于绘画艺术尤其如此。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