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大返城”为何始于云南30年前知青大返城肇始内幕

上山下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云南知青作为其中一个群体,不经意间,留下了一篇至今仍然说不清的谢幕词

保留了30年的知青代表团团旗

 

1978年冬,知青们在天安门广场打出了标语

 

    本文的“云南知青”,限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总计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一,但他们的影响却大大超出云南:其一是思想文化领域,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有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冯学敏、晓剑等,他们当中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二是1978年底,由云南知青发韧的大返城浪潮,最后终结了长达10年的中国知青运动,从而引发全国上千万知青像潮水般涌回城市。
    本文试图厘清:知青返城大潮为何没有肇始于更穷困的农村插队知青,没有肇始于汇聚了30万之众的北大荒知青,也没有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知青,更没有肇始于禀性刚烈的新疆知青,却肇始于山川阻隔、民风淳朴的西南边陲,并迅速波及全国?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云南知青?

 

云南知青的基本构成
    1971年3月8日,妇女节。重庆南开中学初二女生王庆华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天,菜园坝火车站,至少有上千个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哭成了泪人。”王庆华是泪人之一,她说:“记得我走在队伍最前面,怀里还捧着《毛主席去安源》”。小说家阿城《棋王》开篇的第一句,对这类场景作了准确的概括:“车站乱得不能再乱。”这一天,是重庆首批知青赴云南的日子,此后,重铁分局每周发一个专列,直到当年8月3日,共计发车24列,将两万四千多名十六七岁的学生娃送进云南。与此同时,500公里外的成都火车站,也重复着相同的场景。
    据《云南省志·农垦志》载:1968年,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知识青年;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下辖4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