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岂是一夜炼就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公司通过绿色营销快速变“绿”,反“漂绿”的阵营也在逐渐壮大。事实上,只有让绿色成为企业战略价值观,成为利润来源,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实习生 赵振江 张馨苑 王静怡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公司通过绿色营销快速变“绿”,反“漂绿”的阵营也在逐渐壮大。事实上,只有让绿色成为企业战略价值观,成为利润来源,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转型。

舶来的“漂绿”

公关总监刘伟峰再也坐不住了。就在上个月,他位于北京的办公室收到了一份从未听说过的环保组织发来的传真。

在外界压力下,企业想方设法使自己“绿”起来,然而往往适得其反。 (勾犇/图)

这份传真件显示,刘伟峰所服务的一家以“绿色环保领袖”自居的世界500强公司“实际上是个大骗子”。证据是其公布的环保产品数据前后矛盾,一家供应商还上了当地政府的环保黑名单。

这份“有备而来”的传真让刘伟峰心头一紧。他知道,如果传真说的是事实,那这家老牌跨国公司将很可能背负上“漂绿”的罪名——这是一直努力维护公司环境友好形象的刘伟峰最害怕看到的情况。

“漂绿”(Greenwash)属舶来词,最早用来形容公司在绿色议题上言行之间的差距,特指在产品的环境效益或公司的环保实践方面,有目的地误导、欺骗消费者。

学者们发现,“漂绿”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外的绿色营销运动分不开。在这场运动中,市场上大约10%的产品被标上了“绿色”、“环境友好”这样的标签。比如宝洁在那时开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麦当劳也在那时起开始使用纸袋做食品包装。

但绿色营销在西方仅仅风靡一时,模糊、误导甚至是赤裸裸欺骗消费者的情况不断增加,一本名为《Mother Jones》的左翼杂志于是将此定义为“漂绿”,“漂绿”由此声名大噪。

和十几年前的西方发展路径一样,最近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