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殉道者”

漫长的铁窗生涯中,有两条毒蛇日夜不停地缠绕着你——一条叫寂寞,一条叫饥饿。有一个人在和这两条毒蛇的搏斗中都有令人吃惊的超常表现,让我终身难忘。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彭军淋 魏晨捷

漫长的铁窗生涯中,有两条毒蛇日夜不停地缠绕着你——一条叫寂寞,它啮咬着你的心灵;一条叫饥饿,它折磨着你的肉身。

四年多的时间里,曾和我同住过一个监号的犯人先后有上百个,大都是萍水相逢,过后即忘,但有一个人在和这两条毒蛇的搏斗中都有令人吃惊的超常表现,让我终身难忘——不要误会,不是敬佩,而仅仅是惊讶。

他叫裴和阳,是许昌县椹涧公社的青年农民——准确点,应该说他是个“返乡知青”。他是“文革”中的高中毕业生,这是那时他所能获得的最高学历,因为当时所有大学都停止招生了。那种在大字报、大辩论、大批判、大串联中的造反经历,不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和训练吗?他可以说是那场“大革命”的“科班毕业生”和直接产物。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非如此,便不能理解和解释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和悲剧下场。

裴和阳回村后,以他在村中的最高学历,和他对“文革”话语的熟练掌握,受到村中掌权者的青睐。他没有去当个“普通劳动者”,而是当上了村广播站的编辑兼播音员。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个美差,既不受风吹日晒,又风头十足,天天让自己的声音覆盖整个村庄,这是何等的荣耀和享受?大约相当于现在电视台的主持人吧。他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转播“两报一刊”的社论和当天的重要新闻。其余的时间,放放“样板戏”的唱片和“红歌”的录音,偶尔也会广播几条村里的通知或村干部的讲话,倒也不费他什么劲。最让他得意和热衷的是,他还可以自己动笔写点“大批判文章”,写完了在大喇叭上一念,好歹也算是一种发表啊。内容倒不发愁,“小报学大报,大报学梁效”,跟风学样就行,不会有多大差错。

“裴大眼”(这是他的外号)的幸福生活让村里好多年轻人艳羡不已。

但是,好景不长……

1975年的秋天。一天上午,我所住的监号门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头发蓬乱、脸色苍白、身材消瘦,但服装还算整洁的年轻人抱着被褥走了进来。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双眼睛,大大的,稍微有点凸出,眼神充满了迷乱和困惑。他站在门口,半天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