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体验者拷问民间地震预警

一个海归博士后,一个民间研究所,五百多个体验者以身试震,65次预警弹无虚发,是否可以创造中国地震预警的奇迹?地震预警不是预报,它是与地震横波赛跑的系统,为地上的人争取数秒的逃生时间。

责任编辑:何海宁 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赵振江 张馨苑 王静怡

地震预警不是预报,它是与地震横波赛跑的系统,为地上的人争取数秒的逃生时间。

一个海归博士后,一个民间研究所,五百多个体验者以身试震,65次预警弹无虚发,是否可以创造中国地震预警的奇迹?

数月来,萦绕在章旭玲脑际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汶川大地震前就有了地震预警系统,那会减少多少遇难者?

她是四川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工作人员。汶川地震救援时,她发现不少遇难者被压死在一楼,与安全地带仅一步之遥,“哪怕能提前几秒钟预警,他们都不会死”。

自2011年9月份以来,章旭玲等五百多个人和学校成为一家民间研究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研制的地震预警系统的体验者,他们至今共收到65次预警播报,减灾所宣称无一次预警“误触发”。体验者们认为,这一预警系统可在数秒内让很多人跨出死亡。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都预警中心,王暾在介绍这套“救命”的系统。 (南方周末记者 鲍小东/图)

39秒的逃生时间

2012年2月18日,正坐在成都一家茶馆的李岩(化名)先后接到两条手机信息:前一条是减灾所发出的预警信息,显示20时9秒平武发生2.8级地震,横波还有39秒达到成都。

第二条信息来自四川地震台网,内容与第一条相似,但比减灾所滞后一分钟,当时地震已经结束了。两者不同之处是,四川地震台网是在地震完全结束后的快速测定,而减灾所的信息是提前预警。

地震纵波和横波速度不同,纵波速度快,破坏性很小,如同“善”的化身,它要赶在破坏性强的横波到达前,将地震信息“报告”给地上的人。预警系统就是接纳“善意”的设备。

自2009年以来,减灾所在汶川地震两万平方公里的余震区布置了102个预警仪,每个预警仪相隔约15公里。密度远大于全国地震台密度。

当纵波发生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