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季图书观察·文学篇】不一样的极少数

阮义忠说,“对我来说,相机是赞叹的工具,不是批判的利器。”大概是这个原因,他的文字流露出的不是悲情,他看到生命的缘分,其中的顺应和欣喜,是这些独立成文的故事最大的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磊 实习生 魏晨捷

读《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北岛、曹一凡、维一编著,北京三联,2012年3月),对牟京生谈遇罗克的一段话感触尤深。他说:“罗克在写作上不愧为突破时代局限的巨匠。‘文革’对中文造成的灾难,直到今天在政论文章中仍清晰可辨。而罗克的文风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成一体。读过其文的人,都不能不感到其思路宽广,条理清晰,广征博引,文辞犀利,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文人的遗风。”

 

这段评价,寥寥数语,发人深省。与其说它是对过去时代的总结,不如说它直接碰撞了今天的现状——并不是说要寻找今天的“巨匠”,虽然确实挺难找的,但某些东西不是至今“清晰可辨”么?在写作禁区尤其是思想禁区越来越少的今天,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