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

在1967年到1968年的武斗时期,沙坪坝一带是重庆“八一五”派的势力范围,该派战死人员就选定在这里埋葬。这里现存113座武斗战死者的墓碑,下面掩埋了大约404名武斗死难者。死亡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60岁。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王磊

重庆沙坪坝红卫兵“文革墓园”,席庆生的母亲黄培英的墓就在这里面。 (席庆生供图)

2010年的清明,连月雾锁的重庆难得透出了阳光。一大早,老席就跑来找我,说:“我领你去看看红卫兵墓园吧。”

这是我早就期许的行程,只因为来重庆几个月一直忙,没有机会成行。重庆的一群画家用五年多的时间画了一幅长达八九百米的长卷《浩气长流》,记录和重现了伟大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使我深为震惊和感动,我就作为一个志愿者跑来参加这个传奇性的团队,为这幅巨画在台湾的首展做些服务工作。老席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核心成员——他虽然不会画画和写文字,却是一个有思想、有悟性的策划者和忠诚实干的服务者。

他叫席庆生,是个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已经在山城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重庆”。这个身材不高却敦实精干的汉子,混入山城高低不平、人潮汹涌的街道,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连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放在重庆也不算稀罕——吃多了麻辣火锅的重庆人似乎大多都有一张这样的大喇叭。但是,只有了解他底细的朋友才知道,这个平凡的重庆人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我曾经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过自己在“文革”中亲历的惊险故事,也知道他和那个如今已经渐渐引起关注的“文革墓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的母亲就埋葬在那里,虽然她并不是红卫兵,只是个在武斗中被打死的无辜平民。

我跟着老席来到了这个全国仅存的官方认可的“文革”文物单位——重庆沙坪坝红卫兵墓园。

墓园藏在僻静的沙坪坝公园深处,不知谁用油漆在大门边的石砌围墙上刷上“文革墓园”几个猩红大字。里面青塚累累,老树枝柯横斜,枯藤委地,凄凉而又阴森。一座座残破的“红卫兵纪念碑”高低错落地掩映在荒草中,上面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永垂不朽”之类的豪壮文字,但字迹斑驳陆离,有些已难以辨识。

在1967年到1968年的武斗时期,沙坪坝一带是重庆“八一五”派的势力范围,该派战死人员就选定在这里埋葬。这里现存113座武斗战死者的墓碑,下面掩埋了大约404名武斗死难者(其中少数是意外事故死亡的“八一五”派成员)。死亡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最大的60岁。席庆生的母亲能埋葬在这里,大概因为她是“八一五”的家属。

老席母亲的坟墓在墓群靠中央的地方,有一块不大的墓碑,上面刻着“母亲黄培英之墓”几个字,下面署着席庆生兄弟和妹妹五人的名字。老席说,原来的墓碑已经破蚀了,这个墓碑是上世纪90年代他们重新立的。

老席在母亲的墓碑前坐下,点燃一支烟,向我详细讲述他和母亲的故事。

“文革”中千万个家庭被政治撕裂的悲剧也在他家上演了:本来是汽车司机的父亲在工作单位参加了“八一五”派,还成了这一派在新华书店发行所的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