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为何突然批判陈伯吹

新中国成立后,党外作家陈伯吹不光是谈儿童文学的创作,也谈编辑、出版工作,谈理论批评、教学、科研,还涉及整体的儿童文学的组织工作,在当时,这样的高谈阔论,很有可能犯了一些人的忌讳。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一个党外作家,不光是谈儿童文学的创作,也谈编辑、出版工作,谈理论批评、教学、科研,还涉及整体的儿童文学的组织工作,在当时,这样的高谈阔论,很有可能犯了一些人的忌讳。

1979年,陈伯吹复出后和少年儿童在一起。 (作者提供/图)

陈伯吹(1906-1997)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曾秘密加入中共,后因社会动荡,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仍一贯追求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2年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1957年6月起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这段时间,他创作相当活跃,作品很多,政治态度也很积极。

奇怪的是,1960年6月,陈伯吹由中国作协安排回上海深入生活,正在漕河泾搜集生活素材时,忽然遭到一场火力密集的、有组织的批判。他对此毫无准备,询问中国作协领导,那边告诉他只是一般性“批评”。

批判来势很猛,少儿出版社的丛刊《儿童文学研究》的第二辑中,发表了蒋风、里方和贺宜的批判文章;《人民文学》第五期发表了《中国少年报》社长兼总编左林的文章,同期还有沈澄的文章(一说沈澄即张天翼夫人沈承宽),直涉或旁涉陈伯吹的儿童文学观,接着第六期发了何思的文章,严厉批判陈伯吹的“童心论”和“儿童立场”,明显体现火力的升级;这年7月7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徐景贤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点名文章(副题即为“批判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特殊论”);《上海文学》《文艺报》等都有重头文章发表;《中国青年报》还在8月5日刊发了张天翼和严文井的联名文章《我们对当前少年儿童文学的一点意见》,这当然是作协上层的权威性的声音了。

这场批判的来龙去脉,始终是个谜。

虽然,这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国内文艺界开始“批判修正主义”这一大背景有关(《文艺报》在1960年初发起批判巴人的“人性论”,上海作协也在这年上半年召开了49天大会批判钱谷融、蒋孔阳等),但也还应有事关儿童文学、事关陈伯吹先生本人的具体原因或小背景。

在陈伯吹生前,我曾专门就这一问题请教过他。他有点不愿意说,但也并不是完全不想说,在我反复追问下,他说:“这事情早就过去了,不必再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只知道是北京的另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一位既搞成人文学也搞儿童文学的作家,很有名的,是他发起的。”我马上意识到,那应该是当时的《人民文学》主编、写过《宝葫芦的秘密》的张天翼了。我问是不是张天翼,陈伯老点点头。我问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