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却顾所来径(3)

王若水是中国理论界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王若水已经在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路。其实那痛苦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折磨中国知识界的。

痛苦的智者

王若水是中国理论界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老友王若水(1926—2002)2001年应邀访美,2002年1月不幸逝世于哈佛大学。此文写于若水逝世后不久,不记得当时为何未曾发出,最近忽然从故纸堆中发现,不禁黯然神伤。举目江山依旧,斯人长眠已经八年。

王若水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作《智慧的痛苦》。光这题目就足以把人引入到深邃的思想王国了。

这痛苦是因智慧而产生的,确切地说,是因智慧而感知的。它只和一定的精神境界连在一起。不具备这种精神境界,就没有这种痛苦。认为吃饱了就是幸福的人,显然不会有“智慧的痛苦”,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种智慧。

王若水已经在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路。其实那痛苦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折磨中国知识界的。只不过有人感受深,有人感受浅,有人说出来,有人埋在心里罢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若水喊出了这种痛苦,并用自己智慧的光辉把它照给大家看,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被摧残了。他这几年经受了可怕的生理折磨,并且最终败在新一代病魔爪下。但这并非他的主要痛苦。以他的精神境界,对生死早已看透,何况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战胜癌症的途径。他对这一点是达观的,所以只是努力和时间赛跑,争取在生命结束之前,把他的智慧更多地留给人间。

他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他是为了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投身革命的。他一生忠于自己的信念,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虽然这种解放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但却使他进一步摆脱了世俗羁绊,能够更加透彻地观察和思考,因而越发感受到压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精神枷锁是多么沉重。


作者:《南方周末》编辑部 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

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被叫做“思想解放运动”。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枷锁是什么?当然是那套极左思想和路线。本来由于中国人不能用自己的脑袋去思想,才会让人如此轻易地把中华民族推到“文化大革命”的绝境中去。如今好不容易才从那场浩劫里挣扎出来,难道绕了一个圈子之后,还要让历史重演吗?

王若水是中国理论界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当“文化大革命”还不准议论的时候,他就率先指出:“‘文化大革命’是用错误的方法对错误的对象进行的一场错误的革命。”当时这种提法是骇人听闻的。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这种提法后来已被朝野普遍接受。

他从一开始就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成因,并且抓住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关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前人的阴影下走出来,使中国人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这是中华民族进入现代文明的必要条件。正是王若水最先提出: 必须反对个人迷信。他不但以精深的见解赢得理论界的赞许,尤其以坚持真理的勇气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他的名字将和人道主义共存。当人道主义在中国遭到屈辱和蹂躏的时候,正是王若水挺身而出,把这面旗帜高高举起。那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论战,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王若水的贡献不限于理论本身。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他是独力击败以势压人的“大批判”,从而使当代中国特有的“思想斗争运动”走上穷途末路的“转辙手”。“统一思想”是全能统治的绝对要求。然而思想又是绝对统一不了的,因此,批判异己思想的斗争就必须不断进行,而且必须通过“强凌弱,众暴寡”的高压,才能大获全胜。所以每一次思想斗争都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种斗争,压服的虽然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却震慑了所有的人。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斫丧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思想斗争运动便连续不断。这种运动有一个通用的模式,简称“大批判”: 首先由领导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圈定批判对象,组织批判力量,制定批判计划,然后调动群众一拥而上,狂风暴雨,口诛笔伐。在这种强大攻势下,绝大多数批判对象都要跪倒尘埃,痛骂自己,乞求过关。然而“群众”永远不会满意,总是嫌他“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根子上”,所以“检讨”“交代”常常没完没了。最后还是领导出来收场: 一面对“义愤填膺”的群众予以安抚,一面对被批判者示以“宽大”,并且作出“组织处理”,许多被批判者还要对此“感激涕零”,于是这场“大批判”便胜利结束了。当然,另一场“大批判”又要开始了。

这种模式十分灵验,几十年来,所向无敌,已经成为一个战无不胜的法宝。不料到了1980年代,这个法宝却不灵了。在人道主义的论战中,“大批判”遭到了真正的对手。王若水不但没有下跪求饶,反而匹马单枪挺身迎战。更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竟在这场以寡敌众的战斗中,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理论上击败了强大的对手。

这场论战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人道主义本身。摧毁了“大批判”的元气,使它再也不能恢复了。

回顾“大批判”的历史,它从兴起到灭亡的转折点,就是那场人道主义论战。给它致命一击的,是王若水。如果王若水临阵胆怯,在高压下把人道主义的旗帜收起来,甚至为了讨好权贵而用这面旗帜给对手擦擦皮鞋,那么,“大批判”虽然日暮途穷,还不至于那么快就一命呜呼。所以王若水不单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并且是为思想自由而斗争的无畏战士。

当中国人都能用自己的头脑自由思考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王若水,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自由的事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工作的。他是在政治高压和病魔吞噬之下,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用自己的生命来抗争和写作的。

如今他永远离开我们了。

不知怎么,每当想念若水的时候,我眼前总是浮现出法国伟大艺术家罗丹的不朽雕塑《思想者》低头沉思的形象。这形象好像蕴含着汲取不尽的智慧源泉,它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从这座雕像中,我似乎看到了若水的智慧,感到了他思想的力量。

(原载于《南方周末》2010年9月23日)

《南方周末》编,详情请点击:http://shop.infzm.com/goods.php?id=83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