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责任:尚在路上

如果从1999年壳牌中国发布国内首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算起,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事业才仅仅13周岁,还是一个尚未学成的学生,而金融行业则起步更晚。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高莺
如果从1999年壳牌中国发布国内首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算起,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事业才仅仅13周岁,还是一个尚未学成的学生,而金融行业则起步更晚。
    到2006年,中国仍仅有23家企业发布责任报告,其中就有唯一一家金融机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正是这家中国本土银行,于当年开启了中国银行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进程。
    而在全球,自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利益相关者们就已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责任意识的关系重大。因此,包括荷兰、渣打、汇丰等在内的国际著名银行都在2001年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中国的商业银行整整早了5年。2003年,第一版赤道准则在华盛顿正式推出,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新标准。但直到2008年,兴业银行才成为国内首家且至今仍是唯一一家,承诺采纳该原则的中国本土商业银行。
    上海浦发银行在2006年发布的那份报告,研究者们更多的也只是肯定其先行性,而非其内容本身。研究者指出,以环境方面为例,该报告中所披露的更多集中在对环境保护的信贷扶持方面,对气候变化、碳中和、清洁技术等全球环境问题则较少关注,更为关键的是,在具体数据的透明度还远不能与当时的其他国际银行相比。
    到了2011年,在各大银行责任报告,以及银行业协会的行业报告中,仍然都过多强调银行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带来了环境和公益方面的积极社会效应,而对其中国家宏观指导所起的作用,与银行自身的规划行动之间的界限则被有意无意地一笔带过,模糊了责任行为不同维度的边际,造成了一些监督和反省的盲区。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认为,金融企业在构建及反省自身责任管理体系时,仍需遵照经济责任、产品服务、员工权益、环境责任、慈善公益和信息披露六个维度,并不应该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和不同。
绿色信贷正反之辩
    自2007年,绿色信贷被环保部(时为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大部门联合推出后,就一直牢牢占据着各大银行年度责任报告的核心部分,作为国内的“赤道原则”,绿色信贷被推崇为银行业履行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双赢之举。
    其具体措施包括对污染企业和项目限制贷款额度收取高额贷款利息甚至退出支持、转向对环境友好产业和项目积极提供贷款支持等。
    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方面的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
然而,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商业银行机构在绿色信贷方面的作为,远未像它们自身宣称的那么光鲜。
    一家名为“绿色流域”(全称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的环境组织,自2009年以来,每年持续联合其他民间组织,对银行的环境责任表现进行第三方评估。2012年4月,绿色流域选择在世界环境日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11)》。
    这份报告指出,银行业的“两高”贷款历年来实际上并未有明显减少——“许多银行对其在‘两高’行业的不良率进行了披露,但在很多情况下,‘两高’贷款将社会成本外化,反而成为优良贷款,其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此减弱。”在另外一些情况中,“两高”贷款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总额却并未减少。
    更为核心的问题则在于,绿色信贷目前并没有全社会公认的定义,甚至没有金融行业内的标准。国家对“两高”行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统计口径,各个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靠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判断;而对于“绿色”行业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譬如核能和大型水电,在国际上仍然存在争议,在国内则基本归入绿色范畴。
而从各大银行历年的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出,尽管银行自身也不断地在对绿色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完善,但仍缺乏更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应该说这不是金融行业内能解决的问题。”一位从业人员说。
小微企业贷款亟待改革
    与“绿色信贷”一样,中小微企业贷款也是各大银行责任报告中着意突出的内容,将其作为履行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结合典范。
    银行业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重点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部分银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信贷工厂”,为中小微企业专门设立信贷审批流程,加快业务办理效率。此外,一些商业银行还建立起中期周转贷款、循环贷款、贸易融资、经营型物业贷款、标准厂房按揭贷款等一系列专属融资产品体系。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8%。
    而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类似“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在为媒体撰文中指出,银行业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扶持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在于金融定价机制紊乱导致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以及银行传统的抵押信贷方式导致对轻资产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
如果将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理解为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的话,那么从反馈中可以看出,这部分的责任履行还远远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
    比较中国商业银行的此类数据可以看出,民生银行是佼佼者,其定位于“小微企业银行”,从商贷通到小微金融2.0,计划三年时间建立100家-150家专业支行,如服装、翡翠、水产、石材、茶叶等特色行业,采取逐步提高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等措施。截至2011年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400亿元,贷款户达到14万户,支持了150万人的就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种了68万棵树
    比起绿色信贷和中小微企业服务这样责任边界相对模糊的领域,国内银行业在自身绿色运营方面则有着更大更清晰的成就,主要是由日渐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
    有统计称,以上海目前800万户家庭计,每月要耗费4400万份纸质账单,一年要耗费5.2亿份,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5.5份账单。意即仅上海每年的纸质账单就要消耗20万棵大树,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的。
    来自工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行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数达到250万左右,如果按照每家企业每月节省纸张1公斤计算,那么这些客户全年可以节省纸张约34,000吨,相当于种植68万棵树,减少了约84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常并没有认识到的是,电子银行节省的并不仅仅是纸张,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众多金融业务时,也直接避免了大量车辆的尾气排放。
    经过短短几年时间,中国银行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除了只有小部分城商行之外,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量早已超过柜台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银行业电子银行交易达629.2亿笔,交易金额719.76万亿元;全行业离柜业务率达到50.54%,较上年增加5.52个百分点。这笔数额的背后,则是银行业为履行环境责任的最直接体现。
改善服务是低级要求
    2012年7月10日,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了2012年中国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称由于问题解决和收费方面的客户体验显著提升,中国零售银行取得了较2011年更高的整体客户满意度得分。
    该机构在去年7月1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称中国零售银行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显著下降。对于一年后的满意度上升,J.D.Power亚太公司金融服务高级经理邹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去年银行业监管机构宣布取消34项银行服务收费;同时,银行业更多地提供了公开和透明的收费标准。”

    这项调查报告涉及在中国开展业务的24家主要银行,对16个城市的6,651名零售银行客户进行了调查,数据收集工作在2012年4月至5月进行。
    根据江苏省2011年底的一项公众对于服务行业的满意度调查显示,银行业得分只有70分左右,依然较低。公众对银行服务的意见仍集中在:等候时间长、服务窗口少、手续烦琐、ATM机故障、投诉处理机制不合理、用户信息保障不得力等方面。
    在6月19日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公布称,2011年银行业拓宽服务渠道,加快网点建设;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上,也取得了进步。
    但杨再平也同时承认,商业银行在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需求上还存在众多差距,改善客户服务,银行业确实还只是在路上。
为富不仁?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2011年12月1日举办的“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曾说,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确实非常靓丽,企业的资金需求、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当然,民众对“不正当利润”、“暴利”和“为富不仁”的议论,并不始于洪崎这番话,而是早已萦绕多时。对此巴曙松曾从扶持中小微企业的角度有过辩解:“要看到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中承担的风险,以及逐步摈弃抵押品信贷转为信用信贷中识别和管理风险付出的成本。”
    他还进一步告诫说:“如果仅仅盯住银行的利润,强制运用行政手段拉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那么对于银行来说理性的选择显然是选择安全边际更高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则不得不转向成本更加高昂的民间借贷资金,实际上成为违背风险定价规律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事实上,银行业以公益行为来自证责任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工商银行为例,2008年公益投入接近一个亿,2010年为6252万元,2011年为3920万元。同时,有超过六万名工行员工参与了各种志愿者行动,受助人群超过17万。
    而在国外,则有了更为前卫的榜样。2002年,英国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非赢利性银行。成立之初,该行表示只要能争取到英国所有银行或储蓄帐户存款中的0.2%,它就向慈善组织提供10亿多英镑的贷款。储户可以选择要求2%的利息,也可以将利息赠予慈善银行或他们选择的慈善组织。
    在日本,过去的十年间也成立了二十多家非营利性银行,但在中国这似乎还很遥远。中国公益组织孵化器恩派(NPI)的负责人吕朝曾赴日考察,直至今日仍然认为中国现行的金融环境,容不下一家未来银行。(详情见南方周末2011年9月24日报道《把钱投在“希望见到的未来”》)
信息披露观念惹的祸?
    在“绿色流域”的调查评价中,银行对自身环境行为的主动披露,以及对公众问责的回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着最后的排名。深圳发展银行从去年的14位上升到第4位,是所有银行中进步最突出的一个,根据调查方的解释,正是因为深发展改进了以前零披露零回应的态度。
    而在披露情况相似的银行中,调查方则对那些细节披露更为完整的银行倾斜更多,比如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对“两高”贷款及能耗数据披露较少,直接导致了本年度排名靠后。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很多相关数据和资料是第三方机构无法获知的,除了产品和服务满意度能够进行公开调查统计外,其他很多方面难以展开分析研究。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分析中,不够主动、全面的信息披露,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既有责任行为披露的采信度。
    因此,在绿色信贷中由于对退出“两高一剩”行业情况披露不够充分,而导致公众对绿色项目扶持不予信任;在公益投入中,对捐赠去向,以及所投入项目可持续发展情况披露不够充分,也将让公众“为富不仁”的印象难以磨灭。
    在GRI的披露指南为人所熟知以后,各大银行的责任报告后面基本上都会附有G3体系说明,但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事实上银行在具体的披露过程中,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或者易行的指标,而很少严格地执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负面数据披露几乎没有。
    在社会责任披露体系中,对负面行为的披露是让利益相关者采信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份平衡客观报告的基本要求。当一份责任报告里披露产品与服务的部分,没有任何投诉和纠纷记录时,利益相关者当然可以认为,其中正面的披露全都是不可靠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