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背景下的中国革命

杨奎松把中国革命放在国际关系的脉络中来看,从实事求是的治学立场出发,广泛阅读档案资料,甚至到台湾地区、美国和俄罗斯搜集相关文献,直面历史,终于写出这本合乎史料检验原则的著作,其中充满前人所未能发的见解。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图)

杨奎松有惊人的记忆力,透过大量文献的比对和考证,呈现了一部丰富的中共革命史。

《中间地带的革命》,叙述1921年中共建党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全部历史。1990年代初次拜读杨奎松这一本大作时,虽然不见得同意他的全部看法,但是对他通过浩瀚的档案数据来重新检视传统说法的做法,十分佩服。我相信历史观点和评价可以“百花齐放”,各逞其胜。然而,“百花齐放”不等于众生平等的“众声喧哗”。纵使不再相信有哪一本书能垄断全部历史真实,但基本上还是相信治史求真的古训,而所谓真的历史,也必定得通得过文献检验才算数,其间不仅有史才良劣之分,更有史识史德高下之别。二十多年前阅读杨奎松这本书,了解到他根据大量文献厘清的许多历史事实,内心始终铭谢。

杨奎松以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的子题为主要书名,可能会引起读者误会,因为“中间地带”的概念,是毛泽东在美苏冷战新形势下所做出来的重要论断,也是毛泽东领导中共革命走最后一段成功之路的关键判断,正因为他对时局有如此正确的把握,所以1949年秋天才可以建立一个近乎完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明显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但是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不愿意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继踵而起。斯大林深知四年兵燹如何摧毁他以十年工夫建设起来的现代城市和重要工业,渴望休养生息;美国虽未受战火直接波及,但是人民早已厌烦战争,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