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从一封信看丁玲“永远对创作是不死心的感情”

批判者说“创作一本书”是极端个人主义,是反党。对于这个真理,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即使有,也不敢表露出来。表露了,你就是同党,就是共犯!你要付出全部的代价,包括你的妻儿老小。这不能不说是丁玲的悲剧,也是那一代人的悲剧。

日前整理家中旧物,意外看到一封丁玲写给罗烽的信。信的末尾没有标注详细时间,只写“一号”。根据信中所涉及罗烽(归队)搞创作的内容,可以推断此信写于1952年秋冬之交的某月(1.罗烽1952年11月14日日记:发奖,周总理报告。太和殿照像。与周总理谈归队问题,承允。2.丁玲年表:1952年10月因腰疼病情加重,请辞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及全国文协党组书记职务,去旅大休养治疗)。

丁玲信中说:“关于你的消息,真值得为你庆贺,这真是不易争取的事。我到大连后即去看过李卓然同志,曾谈到你。他说他不赞成你去搞创作,他从工作的需要上赞成你写理论指导性的文章。我告诉他创作的人永远对创作是不死心的感情,他笑了。我曾为你担心事先不敢告诉你。这次又去看过他(但杨朔已来,因我接到你暂时不能出院,只星期六可以回来。)又谈起你的事,他还是那个意见,不过说既已决定那就算了。我想大约是定了。”

罗烽1928年在哈尔滨参加革命,负责领导北满左翼文艺运动,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是著名东北作家。战争年代,特别是到延安以后,一直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没有条件安心搞创作。但是,创作的激情常常涌动。1946年,罗烽领导新成立的合江省委宣传部,每天起早贪黑,席不暇暖。既要投身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又要创建、整顿文教、文化各部门的组织机构。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省委书记张闻天令其回哈尔滨就医。罗烽经短期治疗,病情稍有缓解就面请张闻天,要求以《东北日报》记者身份去“哈南前线”采访。在前方,刚刚发表第一篇通讯《哈南前线纪行》,便被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电召回哈接受新任务。回哈后,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兼任东北局文委常委,负责筹建“东北文协”。他归队搞创作的计划戛然而止。

新中国成立后,罗烽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部长由东宣部副部长刘芝明兼任)等多个党政职务。但是,正如丁玲所说“创作的人永远对创作是不死心的”,他一直寻找机会“归队”。朋友们,包括丁玲也都为他争取。

丁玲本身是作家又是文艺界的重要领导,她从党的文学事业和个人前途考虑,在创作方面给予罗烽许多意见。鼓励他在“比较长久些”的小说、戏剧方面下工夫。同时,建议罗烽把根据地放在北京。她说“创作思想的领导还是党中央领导较强。虽说也有问题,但总有更比较高明的人,而且作家一定要集中一些,要用集体的力量提高自己,提高大家。北京文协正向作家协会走去。如果没有作家去,文协也无法大力领导创作运动。文协如果无力,党就难于实现许多计划”。从这封信不难看出丁玲对“创作”的执着感情,以及创作思想。

丁玲直至晚年还常称自己是“写文章”的。实际早在1928年《莎菲女士日记》一问世,就为她赢得“头牌”。孙犁曾说:“在30年代,丁玲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文学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巷、举国若狂的。不只因为她写小说,还因为她献身革命。”

“革命”,不但有成功,也有失败;不但有胜利,也是有牺牲的。丁玲为了革命,曾被国民党羁押失去人身自由。逃出樊笼奔向红色之都,受到最高领袖毛泽东的热情款待,荣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封赏;为了那“不死心的感情”,凭借1948年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于1952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那时,她是何等风光、耀眼!然而,&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