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16)

重温闽人到海外打工谋生的历史,事实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工内部迁徙之外的另一求生路径。历史厚重的现状、家庭悲情的别离、个人多舛的命运在他们的身上交织,折射出中国一个时代的不堪回首,和亲历者开辟美丽新世界的心酸血泪。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农民(1980-1984)

第四组样本 走天涯,闯世界

第七篇 福州长乐:偷渡美国讨生活(2)

操舟为业与移民网络

长乐市郑和研究会会长石金秋把长乐人骨子里既有的海外谋生冲动和冒险精神归结到一个历史人物身上——郑和。他已成为长乐的文化象征、精神基因,乃至海洋文化信仰。

从1405年开始的28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从福州长乐出发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长乐太平港正是郑和船队远航的基地,也是郑和所用巨舰的主要制造地之一。郑和驻舶长乐,还在当地招募水手随他远航。这造就了长乐人“以海为田,操舟为业”的传统。

清末设福建船政学堂和马尾造船厂,很多长乐人到此学习和谋职,从事航海者更不计其数。长乐由此号称“海员之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内地与美国不通航运,在香港地区、新加坡的船运公司任职的福州籍海员,通过“跳船”方式,开辟了移民美国的渠道。第一批长乐籍的美国移民,基本上曾是香港海员。他们随公司商船到美国后,“跳船”留居美国,设法获取合法留居身份,然后通过亲属移民签证,将家眷迁移到美国,再通过其定居美国的各家庭成员,启动亲属连锁移民。

1988—1997年是长乐人偷渡美国的“黄金十年”。卢志中回忆说,闽江边一度停靠着各式的偷渡船,蛇头就在船上扯嗓子喊:“有出去的没有?”一些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岸上和亲人告别,然后上了船,天才蒙蒙亮。

1990年,卢志中和猴屿的郑家璧等6人,重新出发。他们没有选择惯用的海路偷渡,而是采用了更为隐蔽、安全的方式——“换人头”。

他们正月初八离家,到福州火车站搭乘前往昆明的列车。为了物色一个“好蛇头&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