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27)

1987年深圳就开始对外来工实行社保,但时至今日,大部分外来工都无法在深圳享受退休,因为他们多数都在交了几年社保后返乡退保,只能取走个人缴纳的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韶关等地劳动部门就开始呼吁进行社保转移,但直到现在都无果。社保的地域限制让广大农民工无法享受社保医疗和退休的保障。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第二组样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线上的寂寞青春(2)

凯达妹:收入很高,嫁人很难

“有本事就娶个凯达妹”,不少深圳人对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但那只是表面,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工业区,高收入的凯达妹找对象、嫁人都很难。

进厂第二个月,黄月洪搬进了凯达宿舍,拿到食堂的饭票,生活几乎不用花钱。次月初五六号时,她领到装着第一个月工资三四百元钱的信封兴奋不已,有生以来第一次赚了这么多钱。她拿出大部分钞票还舅舅给她垫付的介绍费。而让她更为兴奋的是,从第二个月开始,她的收入更上一个台阶,基本工资350元,一般性加班可多挣200港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凯达妹的收入涨到了1000元,加班加得厉害时,最多可拿到1700元。“反正就是很多钱,那时候收入真的很高。”黄月洪说,“那个收入拿到现在都不算低。”黄月洪的凯达姐妹们不停地买各种电器托人运回老家,还帮邻居捎带东西,彩电、冰箱、电风扇、电饭煲,连三夹板的吃饭桌都是紧俏货。凯达妹们加班得的港币可以在蛇口的免税店里购买各种进口商品,价格还便宜。每年春节回家,凯达妹们更是买齐所有吃穿用的,像归国华侨一样衣锦还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