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害怕让我们变“迟钝”

从很早开始,科学家们就知道,对危险的恐惧和对奖励的期盼会长久性地改变我们的大脑。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总是不断地从或好或坏的经历中学习、成长,并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那些厄运与好运教给我们的事情,常常至关重要。

“如果你是一条狗,把另一条狗的叫声当做狮子吼是一件可耻的事,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朋友;但是将一声狮子吼当做一声狗吠,则可能要了你的命。”

从很早开始,科学家们就知道,对危险的恐惧和对奖励的期盼会长久性地改变我们的大脑。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总是不断地从或好或坏的经历中学习、成长,并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那些厄运与好运教给我们的事情,常常至关重要。

在这种学习中,异常关键的一环是学会识别与危险或奖励相关的那些信号,譬如深夜旷野上传来的数声嚎叫,也许意味着狼群的出现;而随风飘来的一缕香味则很可能暗示着有美食在近旁。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更是求生的本能。既然这种识别与学习是如此意义重大,应该越准确无误越好吧?

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并非如此。在某些时候,千万年的物竞天择,替我们选出的,也许正是那些得低分的“后进生”。这样有利于我们这个物种生存发展的机制,有时候却会给个体带来痛苦的困扰。

胆小的实验室猴子

在实验中,猴子对待可能的奖励,看准条件才出手,而对待可能的惩罚,则是绝不掉以轻心。

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杂志上的一篇不到一页的文章,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华盛顿的一位神经心理学家艾略特·赫斯特(Eliot Hearst)对五只猴子进行了训练,使得它们学到两项重要的“实验室技能”:它们必须每十秒钟按一次杠杆,才能避免电击;而同时,如果它们不停拉拽天花板上垂下的一根绳子,则可以得到食物奖励。在学习奖惩制度时,实验室的光照条件,一直在最亮的一档。

当猴子们学会这套技巧后,科学家改变了实验的条件——他开始调节实验室的灯光,而且,当室内光照低于最高亮度时,无论猴子是否摆弄杠杆和绳子,都不会有任何后果。赫斯特发现,猴子很快明白了“光线变暗时,不管怎么样都没有东西吃”,所以,它们只在强光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