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疲劳是不是病?

立冬,疲劳丝丝袭来,我应景地发现了一则新闻——英国心理医生西蒙·韦斯莱获得了“捍卫科学家”称号,以表彰他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研究和坚持。

立冬,疲劳丝丝袭来,我应景地发现了一则新闻——英国心理医生西蒙·韦斯莱获得了“捍卫科学家”称号,以表彰他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研究和坚持。

“慢性疲劳综合症”,这是个听上去就让懒骨头们兴奋的疾病,谷歌和百度很容易搜到它的症状——“极度疲劳、失去食欲、小肠不适、暂时失去记忆、无法集中精力、头疼”……这些症状,跟我们不想上班的时候何其相似。

不过,慢性疲劳症远没那么简单。患者劳拉·希伦布兰德曾给《纽约客》杂志写过自己的故事:中学的某一天,她莫名奇妙地病了,开始嗜睡,从宿舍走到教室的距离变成了长途跋涉,她无法继续读书,休学了。

回到家,仍然是莫名的高烧和消瘦,劳拉懒得说话,也几乎不能移动。她躺在病床上,盯着对面的时钟,而辨认表盘上的字究竟是什么变得日渐艰难。父母带着劳拉去看医生,医生们给出了各种诊断——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认为劳拉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另一位同样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则“用职业声誉担保,这孩子不是心理疾病”;一个医生给劳拉检测出某种病毒,断言她受了感染,然而,很快,劳拉和家人发现,在那个医生那里检查过的每一个病人拿到的都是阳性结果……有一天,劳拉见到一个医生,医生告诉她:你得的是慢性疲劳综合症,对这种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不过,有些病人能够自己好起来。

在男朋友的帮助下,劳拉确实好了起来,她甚至陪着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男友在芝加哥一个有电梯的公寓居住下来,并开始了恢复之路。她发现,小心使用的精力居然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她甚至开始向杂志投稿,只要精确计算好包括去邮箱投递信件在内的每一个动作的精力损耗,就能做到……

那个出版于2003年的故事,劳拉给它取名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病”。不过,“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由来却并不那么突如其来。上世纪30年代,相关病理报告开始出现,而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更喜欢戏称这种疾病为“雅痞病”。韦斯莱医生是第一批把“慢性疲劳综合症”当作真正的疾病来看待的医生中的重要人物。他甚至对治疗这种疾病有所贡献。根据韦斯莱的研究,1/3的慢性疲劳症患者在经过了适当的行为疗法之后,可以完全康复——在韦斯莱之前,大夫们通常只会让病人卧床休息。

根据发表于《美国心理学杂志》的综述文章可知,慢性疲劳的人很多,但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却并不多见。文章估计,美国的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超过一百万人,英国大约有二十五万人左右。从二三十年前开始,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慢性疲劳症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孢疹病毒,不过,就在最近几年,这个假设也被推翻了。正如韦斯莱所说:病毒也许引发了慢性疲劳综合症,它就像一个撞伤了路人的司机,知道这个司机是谁并不能为我们更好地救助这个患者提供任何医学线索。

最有意思的是,韦斯莱为慢性疲劳症更新了疗法,推动把该病症作为疾病列入英国的医保目录,却仍然受到很多患者的仇恨。《泰晤士报》倾向于把这种仇恨归结为:主要的麻烦源自他的心理医生身份——这几乎认定了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1.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慢性疲劳综合症,要小心甄别症状,积极去看医生,以防漏诊。曾经有位女演员因为被误诊为该症,延误了卵巢癌的治疗,最终死于那种被误诊的癌症。

2.如果你处于一种未能确诊的疲劳状态,不管是不是慢性疲劳综合症,你需要做的是,学会理智地支配自己的精力。像劳拉一样的患者都知道,宝贵的精力就像储蓄罐里的硬币,要时刻储藏,小心取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