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等专家献策实体经济 华夏幸福助力实业回归——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京举行

 

 

12月9日,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为主题,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蔡名照、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厉以宁、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论坛发布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首份年度研究报告《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

发展粗放、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严峻形势引关注

《2012年度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与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联合发布,《报告》根据中国实体经济20个行业共计1689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至2012年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分析形成。

报告认为,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快速下降趋势明显,是近10年来总体财务安全最差的一年。2012年出现风险和高风险(ST和退市风险)的中国上市公司,占总体上市公司比重达到28.12%,超过1/4。上市公司异常指标大量出现,总体财务安全状况非常严峻。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为主题,对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蔡名照说,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实体经济重新认识和探索,必将启发人们对中国企业改革深度思考,而实体经济的回归与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变革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重振实体经济,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厉以宁提醒,要实现实体经济回归,信心最重要。他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出现新的优势和红利,如技工群体正在发展壮大、科技水平正在提高。增强信心的目的在于调动民间积极性,这样改革才能向前推进。

推动产业升级 华夏幸福实践获认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不能只是圈地造房,而要与产业化同步推进。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核心,就在于不断推动区域的产业升级。

陈耀表示,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存在冒进的问题,大量的空间扩张,但支撑这个空间扩张的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人口的集中完全靠建房子,人口集中之后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两个极端。之前是城镇化滞后,往往是先有产无城,形成许多“死城”;而近十年来,则又出现有城无产,造成很多“睡城”。

“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钟摆效应,对城市的交通造成巨大压力。”陈耀说,现在要把产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一体化规划。

陈耀建议,在区域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要突破单一的政府运作模式,适当引入具有丰富产业运营经验的市场化机构。他告诉记者,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今年关注到一家名为华夏幸福基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转型为培育产业的载体,在多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园区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的招商,使这些地方能够在产业载体产业培育上、产业促进上,以及后续的融资平台后续服务政策服务上,为企业提供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他举例说,日前河北固安工业园区引入华夏幸福基业,由华夏幸福基业投资220亿元的固安肽谷生物科学园即将全面启动,就是一个积极探索。

据了解,华夏幸福基业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实践赢得广泛的认可,前不不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也曾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的央视全球实业论坛青岛站上表示:华夏幸福基业做了产业促进工作,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帮助实体产业发展。

与会嘉宾也纷纷表示,在当前实体经济严峻形势之下,华夏幸福基业在推动产业升级上的积极实践,对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回归有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