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十年后,王文文成了一座艾滋孤儿院的管理员。她已经说不出当年血站的位置,她相信也许它就像高闯、高燕家的土房,早已变成一片瓦砾。用不了多久,她将成为母亲,她的孩子注定将与“艾滋病”所带来的一切苦难、一切歧视无关。

一个艾滋孤儿救助机构内,4个男孩住一间宿舍,中午时间一起做作业 (吴芳/图)

十年后,王文文成了一座艾滋孤儿院的管理员。她已经说不出当年血站的位置,她相信也许它就像高闯、高燕家的土房,早已变成一片瓦砾。用不了多久,她将成为母亲,她的孩子注定将与“艾滋病”所带来的一切苦难、一切歧视无关

“姐!”

小峰跑到门口,操着河南话,冲着站在窗口的女孩喊着,“大学生怎么还不来?”邻居家玩耍的孩子们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彼此不会对视一眼。同样的年华,他们却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周围的大人们也都知道这个“艾滋孤儿救助爱心学校”的存在。

窗口前,王文文挺着怀孕的肚子。十年前,王文文也曾出现在那张老照片中,她是坐在右边的第二个,挨着高闯,一脸茫然。十年后,她选择再次回到艾滋遗孤们的中间,这座特殊家庭的家长,照顾起8个艾滋病孤儿和1个艾滋遗孤。

那一天是2012年12月1日,大城市里的人们正展开一场场关于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公益活动。但对于安徽阜阳郊区民房里这座“智爱壹家”的孩子们来说,这只是个普通的周六。不过,孩子们仍然很开心,因为每到周六阜阳师范学院“爱心社”的大学生们,便会一如既往地来到“智爱壹家”,陪他们一起玩。孩子里,小峰总是显得最调皮。他等不及,早早地跑出去看。

“其实他总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王文文说,因为艾滋病,小峰失去了父母,这让他从小缺少被人关注。但当他熟练地把那些维系生命的药片掰开、分好时,又显露出与年龄毫不相符的娴熟和专注。

“智爱壹家”里的每一个艾滋遗孤,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今腼腆、懂事的小艾,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如今常常评上“三好学生”的小西,曾每日混迹市井……

王文文也有着自己的过去。她记得,是那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照下那张照片。那天,教师窗户外挤满了围观的学生,而她的命运也在这一天开始改变。

“圈子”

与河南、安徽的很多村庄一样,1995年,河南省新蔡县高湖村也兴起了一场“血浆经济”。那些年村子里有一条路,一边通向县里的医院,一边通向村外的血站。对于王文文一家来说:这条路却一头通向生命,一头通向死亡。那时候王文文和弟弟体弱多病,父母每次会到血站,用血管里红彤彤的东西换一笔钱,然后再带着他们去县城的医院看病。于是,在那场“卖血”的热潮中,王文文的父母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感染了艾滋病。

每当回家下地干活的时候,王文文便会想起父亲。他是家中第一个发病的人。那时候,国内很少有控制艾滋病的药物,大多数感染艾滋病的人,发病便意味着等死。王文文留着父亲去世前惟一的照片——父亲躺在床上病得干瘦,家里找人来为他拍了这张照片,要备作遗像。

那时候,村里死了人,不会立碑,只是在自己地里挖个坑,然后堆起一座土坟堆。几年间,村里多了许多土堆。王文文家的地里多了3座——先是父亲,然后是爷爷、奶奶。

死亡的气息在村子里弥漫,家人也曾担心王文文和弟弟会成为下一个。他们去医院做了检查,一切正常。平时一起玩的孩子们仍然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们。2000年初,学者高耀洁去艾滋病高发区调研,发现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不可想象,那时候人们担心走路、说话都被传染,甚至有人因此全家搬迁。

王文文记得,那是2002年的一天,他和另外5名艾滋遗孤一起在学校里见到了高耀洁,后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带来了一个叫作杜聪的香港人。那一年,杜聪辞去了法国某银行副总裁的职位,成立智行基金,帮助艾滋遗孤完成学业。于是王文文与其他3个孤儿一起,成为了第一批受资助的孩子。

当“双孤儿”被人们带离村子的时候,王文文却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虽然不用担心辍学与生计,但艾滋病的阴霾仍然笼罩着她。她也曾经绝望,便开始学着调整自己,“沮丧的时候就躲起来看书”。她想考大学,开始梦想成为两种人:老师和医生——“因为都是可以帮助人的。”

2009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2000名艾滋病感染者展开一项调查,有41.7%的人因艾滋病受到歧视,有76%的人说亲属曾经遇到过歧视。王文文并没有意识到,从高中开始她也慢慢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保护壳,把自己的身世藏在心里,这种自我保护一直延续到她考入师范学院。在学校里,她表现得乐观、外向,但即使面对最要好的朋友,也不会提起当年的故事,当然“别人也不会问”。

那时候她曾交了男朋友。交往半年后,她决定郑重地告诉对方一切。男生说,要考虑几天,结果却“无法接受”。两人从此再没什么联系。几年后,王文文曾在网上碰到同样在那张照片里的燕子。她去了广东打工,嫁了个四川男人,生了娃,却始终不愿向丈夫提起自己的身世。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王文文回到新蔡,成了一名代课教师。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她看到杜聪在网上召集当年资助的艾滋孤儿们一起去四川支教。她很快报名、入选,跟着20个同样命运的年轻人赶赴四川——那一次,她又见到了高燕。

当再一次近距离地面对灾难,王文文开始决心做一名志愿者。两个月后,她从四川回到河南成为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帮助那些跟她经历同样灾难的孩子们。她开始见到越来越多的艾滋遗孤,听到越来越多的故事,感受越来越多的苦难。这也让她更加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

智行基金会在安徽、河南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当年基金会资助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王文文与一位同为基金会工作人员的男孩,相知、相爱——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同年出生,同样因为艾滋病失去父亲,同样有个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两人的婚礼办得极为简单,没有讲话、没有司仪,也没有人提起过去。

“圈子”,王文文这么形容这个由志愿者、艾滋病人、艾滋病遗属们组成的松散团体。“圈子”仿佛是一个安全的家,让她不必担心说出自己的过去,也不必担心他人的不解与歧视,这令她感到自在。她已经很少再与以前的朋友走动。她并未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与圈子外的世界渐行渐远。

“智行基金会”创办人杜聪(右)和被称作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 

王文文从书上剪下的照片,她发现坐在高耀洁旁边的,正是她的奶奶 

“艾滋孤儿”和“艾滋病孤儿”

2012年,王文文怀孕了。智行基金的员工们都为她开心。十年间,基金会资助的艾滋遗孤中,有很多孩子已经结婚生子。两名感染了艾滋病的遗孤,甚至通过“母婴阻断”生下了健康的宝宝,

如今的王文文乐观、外向,她会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走出艾滋病的阴霾。2011年,结婚后的王文文来到这个“艾滋孤儿救助爱心学校”当管理员,负责起8个“艾滋病孤儿”和1个“艾滋孤儿”的日常起居。

在中国艾滋病大规模爆发的那个年代,高耀洁老师创造了这两个《辞海》里都找不到的新词:“艾滋孤儿”和“艾滋病孤儿”——两者的区别在于,艾滋孤儿虽然父母因艾滋病去世,自己却未感染。1990年代初的“卖血潮”仿佛是一道门槛,与王文文同在照片上的5个孩子都属于“艾滋孤儿”;但在那之后出生的孩子,受母婴传播影响,往往逃不开“艾滋病孤儿”的命运。

王文文看着孩子们每天都娴熟地服下抗艾药物,这将降低病毒在他们体内的数量,延缓他们的发病时间。这些药,她再熟悉不过,从2005年开始,中国全面开展艾滋病免费治疗,她的妈妈一直服用药物,虽然脂肪转移到后背,身体变得消瘦,却始终没有发病。

除了每天服用药物,“智爱壹家”里的孩子其实与正常的孩子并无区别。王文文知道,艾滋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神曾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最可怕的,是那可以杀人灵魂的歧视与偏见。

十年里,多部艾滋病宣传片在央视播出、著名歌手彭丽媛成为了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华裔导演杨紫烨的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导演顾长卫的《最爱》公开上映……然而艾滋病所带来的阴霾依然没能消散。

王文文刚来的时候,智爱壹家本想请一位帮忙做饭的阿姨,但大家找了一圈,没有人愿意来。2008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6000个中国受访者中展开了一项调查:有64.9%的人不愿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有47.8%的人不愿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

最终,还是同样来自艾滋家庭的汪阿姨来到了智爱壹家。这位母亲总是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聊天。她的儿子石石也跟着她住进了智爱壹家,成了这里唯一一个健康的孩子。在几个孩子里,石石学习最好,这让汪阿姨很是欣慰。

孩子大都就读于智爱壹家附近的小学。这所小学的老师知道孩子们的病情,偷偷地保护着他们,也偷偷提醒他们“在其他孩子流血的时候不凑过去”。上了初中、高中的孩子,身世和病情便成了学校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秘密。王文文给他们开家长会,也只说是孩子的“姐姐”。

一切看上去都像是新的

“智爱壹家”给了孩子们新的生活。

7岁的可可趴在床上,对着王文文的手机乖乖地喊着“爸爸”。一年前,正是电话那头的这个消瘦男人把她带到阜阳。

那天,他放下她。她乖乖地跟他告别。然后她看着他离开,不哭不闹。从此每个星期,可可只能从电话里听到他。

可可出生不久,一家三口就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不过可可却喜欢笑,眼睛弯得像个月牙。世人都应该祈祷她如此笑下去,祈祷她永远不会意识到:有一天她将因为艾滋病失去电话那头的男人,或者失去自己的生命。

可可只有7岁,对于死亡她却并不陌生。

妈妈死的时候,她跟着死过一次。那年她4岁,无法承受病魔的“可妈妈”,决定带着她离开。母亲服了毒,又喂给女儿(按照“可爸爸”的说法:结婚前,可妈妈曾跟过一个吸毒的男人)。

王文文快做妈妈了,她明白“可妈妈”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可可是无辜的。”王文文说。这世界最终留住了可可,洗胃、抢救,可可继续笑着。

王文文的父亲也曾选择放弃。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他叫过王文文和弟弟,嘱咐他们去打扫猪圈。姐弟俩出去不久,便听见房子里的响动,他们赶快跑回去,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父亲准备好了上吊的绳子。那一次,父亲最终被家人救下,但因为筋疲力尽当晚就离开了人世。第一次直面至亲的离去,她和弟弟只剩下哭泣。

十年的时间让王文文学会控制了对父亲的思念,但对于智爱壹家的孩子们来说,学会这一点仍然困难。想爸妈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不会说出口,他们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文文懂得他们的心情,“只能跟他们说些别的,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王文文开始有更多的担心。妮妮13岁了,上了初中,长得越来越漂亮,也开始喜欢上拍大头贴、照镜子,每天用粉色的衣服打扮自己。王文文问过妮妮,在学校里有没有男生追过你?她和阿姨还会小心翼翼地告诉孩子们,哪些是绝对的禁忌。

王文文知道,智爱壹家就像一个伊甸园,保护着孩子们的一切,但他们终归要恋爱、结婚、就业、生子……或许十年后,他们才会真的开始意识到:那血液里的恶魔,除影响他们身体还将带给他们怎样的命运——这些,都是王文文那一代“艾滋孤儿”不曾面对的难题。

如今的高湖村修起了柏油路;十年前孩们的小学也早已在全国性的“撤点并校”中消失。村里人把当年的土房推倒,盖上了二层小楼。与艾滋感染者共同生活的十多年,让他们不再恐慌——总之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新的。

王文文已经说不出当年血站的位置,她相信也许它就像高闯、高燕家的土房,早已变成一片瓦砾。

用不了多久,她将成为母亲。第25个艾滋病日后的19天——12月20日,是医生告诉王文文的预产期,她希望杜聪能帮她给孩子起个有意义的名字。等女儿长大,她或许会告诉她自己与艾滋病之间的一切。当然,她也希望孩子可以走出这个圈子,尽情享受圈子外的世界。

这将是个全新的、健康的生命——他(她)也注定将与“艾滋病”所带来的一切苦难、一切歧视无关。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中出现的人物皆为化名)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