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选辩论能改变什么?

决定一场总统辩论输赢的,有时可能仅仅是一次幽默、一句口号、一个眼神或一种感觉,领导人的产生日益变成了媒体选秀的另一种形式。放眼全世界,对领导人外表和媒体表现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对其政纲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突然多了一些能力平平但形象讨巧的领导人。

候选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绩、理念等实质性的东西退居次席

包括一场副总统候选人辩论在内,本次美国大选的4场辩论已经结束了3场。尽管奥巴马和罗姆尼被认为各赢一场,拜登则和瑞安打成了平手,但从整体效果来看,罗姆尼才是真正的赢家。

 

在10月3日第一次电视辩论前,罗姆尼多次失言,负面消息迭出,支持率一降再降,奥巴马领先多达8个百分点。在几乎所有的摇摆州,奥巴马都呈领先之势。罗姆尼几乎输定。但是,一场辩论下来,局面大变。10月21日盖洛普的最新民调显示,罗姆尼领先奥巴马6个百分点。从落后8个百分点到领先6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的提高不可谓不凌厉,这显然都要拜辩论特别是第一场辩论所赐。

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开始于1960年。当时,共和党的候选人尼克松刚动过膝盖手术,脸色苍白,身体消瘦;民主党的肯尼迪则英俊潇洒,活力四射。在两人的支持率原本不相上下的时候,辩论使得民意的天平最终倒向了肯尼迪。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辩论,它不仅产生了肯尼迪这样堪称伟大的总统,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领导人的选拔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选民只能从报纸、广播中了解候选人,到候选人形象的全方位展示,从此,个人形象、口才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得以放大,政绩、理念等实质性的东西退居次席。

成立于1987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委员会是为举办全国性总统大选辩论而设立的常设机构,其经费全由民间募款而来,从成立起就确定了非营利性质和“不接受政府与政党捐赠”的原则,并做到信息完全公开,网站上清楚公布企业或个人赞助者名单。

每次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日程安排要遵循几个要点:最后一次辩论和大选投票日之间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间隔,以便于参选方巩固辩论得来的优势或消除辩论造成的损失;要避开流行体育赛事的秋季赛程,以免受众不关注辩论。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选电视辩论通常会安排在9月底和10月初的头两三个星期举行。

从1980年起,美国大选电视辩论取消候选人8分钟开场词,直接进入媒体代表轮流提问,并且开始分上下半场,并限制每场辩论的议题。从1992年起,每次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第二场开始采用“市民会议”方式进行,提问人不再是媒体记者,而是经过抽样挑选、还未决定立场的选民,扩大了选民直接参与层次。从2008年开始,每场辩论固定为90分钟,分成8个10分钟小节,其余时间为开场白和总结。每个小节谈一个话题,由主持人引入话题,两名候选人分别有1分钟时间表达观点,然后有7分钟时间相互提问。

除了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间的辩论之外,两党候选人之间的经典辩论比比皆是。1988年的辩论在老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基斯之间展开。当时主持人向后者抛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问他如果其妻被强奸并杀害,他是否赞成对凶手执行死刑?杜卡斯基回答说:“不会,你知道我一辈子都反对死刑。”杜卡基斯的回答符合民主党的政治正确,因为多数民主党人反对死刑,而共和党人则相反。但从人性的角度看,他在谈论至爱遭受伤害时表现得像一个“冷血机器人”。杜卡基斯的支持率原本领先布什17个百分点,但是此次辩论后急转直下,最终丢掉了大选。

应该说,总统选举辩论这种形式,给选民提供了了解候选人最直接的机会,而候选人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全方位展示,巩固优势或扭转劣势。在这些方面,大选辩论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决定一场总统辩论输赢的,有时可能仅仅是一次幽默、一句口号、一个眼神或一种感觉,领导人的产生日益变成了媒体选秀的另一种形式。放眼全世界,对领导人外表和媒体表现力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对其政纲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突然多了一些能力平平但形象讨巧的领导人。可以想象,形象不佳的林肯、跛腿的罗斯福,在今天多半是选不上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