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欧盟何以获奖?

在这样的情势下,欧盟领导人面临着历史和民意的双重考验。如果他们果真能像诺贝尔委员会和全世界期待的那样避免冲突、消弭分歧、带领欧盟走出危机的话,欧盟也许可以再获一次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委员会是希望各成员国领袖铭记欧盟的成功过去,不要在困难时将之遗弃

10月12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欧洲联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欧盟及其先驱者过去60年一直贡献于推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以及民主与人权”。这一决定引发了排山倒海的质疑和讥笑,一些人将这一奖项称作“愚人节笑话”,更有网友开玩笑称,再不给欧盟授奖,说不定它哪天就解散了。

 

显然,诺贝尔委员会强调的是欧盟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它在欧债危机久拖不决、欧盟面临分裂和解体危机的关键时刻授奖给欧盟,是希望各成员国领袖铭记欧盟的成功过去,不要在困难时将之遗弃。而质疑的人更多看到的是欧盟今天的窘境,看到的是以希腊为代表的债务国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债权国之间的对立和仇视。但就像欧盟的问题绝不可能因为诺贝尔奖而有多大改观一样,欧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业,同样不应该因为今天的困难而遭到抹杀。

欧洲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了 “罗马治下的和平”,这种和平至少延续500年之久。北方的野蛮人毁灭了罗马帝国之后,欧洲进入封建时代,又存在着一个“基督教治下的和平”,教会凭借其精神权力,对于世俗君主的战争活动也能给予某种程度的约束。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国际体系。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扩大本国的利益,其战争权力不再受到外部的任何约束。从此,各国为了利益暂时结盟,享受短暂的和平,很快又在利益的驱动下诉诸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生灵涂炭的结局。战争特别是二战造成的惨重破坏,使得政治家们意识到欧洲再也负担不起彼此开战的代价。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联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目的是令德法经济互相依赖,使两国技术上无法再度交战,而德国也诚心愿意为侵略历史忏悔,所以欣然接受。德法意比荷卢6国在1951年签署《巴黎条约》,共同掌管成员国的煤钢工业,并互免关税。1952年条约生效后,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诞生,今年刚好是60周年。

1957年,上述6国签署《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把煤钢联营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层面,并成立共同市场,建立工业品及关税联盟。进入1970年代,欧共体进入扩张期,英国、爱尔兰、丹麦、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国相继加入,其后欧共体12国签订《货币联盟条约》,推动货币一体化。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元亦于1999年正式推出。2007年12月,欧盟各国签署《里斯本》条约,赋予欧盟法律人格,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目前,欧盟有27个国家,欧元区有17个欧元国。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欧盟结束了欧洲过去300年纷争不断的历史,促成法德等国透过经济合作建立互信,令历史宿敌成为紧密合作伙伴;及后协助希腊、西班牙等引入民主体制,并在冷战结束后,吸纳中欧及东欧成员国,加强各国民主及人权发展,解决种族不和引起的争端。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欧盟是配得上诺贝尔和平奖的,因为它确实促进了和平,示范了一种真正通过平等协商达致“和而不同”境界的范例。但是,也就是在欧盟达致其高点后不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2009年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将整个欧盟拖入了深不见底的深渊中,使得欧盟的成就有化为乌有之忧。危机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似乎填不满的窟窿,更表现为以希腊为代表的“穷欧洲”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富欧洲”之间在心理上的渐行渐远。在双方不再视对方为自家人的时候,欧盟的解体甚至内部爆发冲突,都并非杞人忧天。

在这样的情势下,欧盟领导人面临着历史和民意的双重考验。如果他们果真能像诺贝尔委员会和全世界期待的那样避免冲突、消弭分歧、带领欧盟走出危机的话,欧盟也许可以再获一次诺贝尔和平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