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只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根治通胀

只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可以根治通胀,除此以外的办法,大都是舍本求末

只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可以根治通胀,除此以外的办法,大都是舍本求末

 

叶檀


    今年1月份的CPI毫无悬念地被钉在7%以上,同样毫无悬念,防通胀将成为近期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所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变。
    应该防止通胀与如何防止通胀是两码事,但我们一直在用应该防止通胀的阐述来回答如何防止通胀的问题,似乎一说防止通胀就是加息,就是实行信贷管制,就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防止通胀,但防止通胀的手段既不是加息,也不是紧缩信贷,而是加快汇率的市场化步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胀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低效,导致货币增加速度快过财富增长速度,直接表现就是货币购买力下降。
    目前美元与人民币购买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出现国际国内双通胀的态势。美元疲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高,预计今年的铁矿石还将涨价60%以上,这绝不是中国关起门来就可以自己控制的:毕竟成本消化有个限度,而中国企业对于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聊胜于无,也只能用“在增长的过程中”来自我安慰。
    要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率,前提条件有二:第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这是医治输入型通胀的良方;第二,由市场人士进行国际市场博弈,实现外汇投资的保值增值。
    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今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有助于人民币回到5%以下的控制区间。要解决输入型通胀,关键在于让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汇率,进而使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拥有国际地位,否则,抢夺定价权就是纸上谈兵。目前人民币升值是国际市场压力的反应,其实是国际市场基于中国出口产品也就是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预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制造企业的高效率生产出的大量财富,推动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重新估值。
    许多人为了反对国际资金的阴谋而反对汇率市场化,为了反对国际资金逐利,而情愿作茧自缚,让自己的市场永远冰封,不能说是明智之举;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升值压力,政府在没有市场通行的风险监管机制的条件下,让国内习惯了垄断的国有公司在国际市场四处放款,其结果就是中投公司投资黑石损失过半。如此低效的投资,必然会反过来增加国内通胀的压力。让国内最具有投资意识与风险意识的市场人士为主,参与国外市场博弈,对减少投资与通胀双重风险至关重要。
    与美元购买力下降对应,国内人民币购买力持续下降。这说明,人民币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关部门在向人民币的主要使用者征收通胀税,有论者将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治理通胀,称为以减少的人民币刺激母猪的交配行为。话很尖刻,但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紧缩还是扩张,货币政策并不是促进财富增长的有效武器,有效的资金配置方式才是。
    虽经央行这位勤快的抽水员大力回抽流动性,但他们既没有解决流动性难题,也没有解决金融资源的配置低效问题。2008年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8.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4%,增幅比上年末高0.64个百分点,以8036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
    一方面货币流动性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各企业对于信贷争夺已到白热化阶段,一些人因此呼吁紧缩货币,再次钻进头痛医头的治理怪圈。
    紧缩政策能够改变中国促成流动性过剩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吗?能够减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所形成的货币乘数效应吗?如果都不能,我们凭什么相信只要货币紧缩就能将通胀消泯于无形?以往的行政性紧缩带来的不仅是通胀率的下降,还有经济的巨大跌宕,难道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用这样的手段粗暴地让中国经济回到从前吗?事实上,信贷紧缩已经导致中国市场化的堡垒——温州等地出现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自行退出的情况。而资本市场的下挫,可能使那些热心于投资获利的大型企业不得不亮出皇帝新装的本质,更可怕的是,目前无论是债券还是金融、资本市场,金融资源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流向大型国企。
    这些企业创造出的财富无法与享用的资源匹配,事实上,中国此轮通胀的原因是为此前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埋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在回忆录中提及,1980年代访问中国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国企管理者交谈,他们急于市场化,却不愿意将管理权交给市场,他因此而担心市场与资源配置的低效。二十多年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作者为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