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新风向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改委的计划报告,均明确表示要研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但涉及具体领域的改革,依旧措辞传统而谨慎。尽管如此,两会舆论场中官员的公开表态,却比文件更灵活地表达出官场风向。

责任编辑:肖华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2013年因为换届而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政治周期的变化往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周期。也正因为如此,这场政治盛会有着不可忽略的经济意义。

可以看到,换届之后,许多地方都定下了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新目标。而钱从哪来,成为地方官员们最为操心的一个问题。

两会上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些收入中的近2/3用于返还和转移支付给地方。不难想象,这块蛋糕有多甜美。

本届两会上,因进入深水区而一度迟滞的改革,重新回到中心话题。无论是总体改革还是各个领域的改革,公共政策的风都在往市场化的方向吹。

更多的委员与代表们,则在学习与练习如何参政议政。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如何在高速增长中真正还富于民,增加福利与减少税负成为两种响亮的声音。无论何种政策选择,都关乎中国人的福祉与未来中国的竞争力。

本期“新周期”专题,解读预算、捕捉政策风向、聚焦公共议题。

“总则”:市场化

改革重新回到话题中心。

本届两会,无论四份主要文件(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部的预算草案、发改委的计划报告和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的数据和用词,还是各路官员的公开表态,均表明“改革”已占舆论风口。

当官员们谈论改革,他们在谈论什么?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绕不过的“总则”性问题。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改委的计划报告,均明确表示要研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但涉及具体领域的改革,依旧措辞传统而谨慎。

投资银行花旗据此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虽屡次提到改革,但言辞并未脱离近期政府文件的范畴,“新一届领导人的改革策略和日程可能要到秋天召开全会时才能出来”。

尽管如此,两会舆论场中官员的公开表态,却比文件更灵活地表达出官场风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在两会期间强调,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做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要在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金融等重点领域方面取得新突破。

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亦在2013年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阐明改革核心要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而本次两会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也透露出诸多强调市场化方向的改革讯号,比如计划经济最后一个最大的堡垒——铁道部,在此番改革中被撤销,原有的职能被以政企分开的方式切割。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阐述此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动机时称,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上项目、做投资要更多由企业自主决策”。

本次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机构改革方案,使各项改革的主管机构略有调整,国家发改委对整体改革的宏观规划和决策权得到加强。不过,两会后几项关键改革主管机构的人事变动,可能将给改革具体走向和操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