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伙子,有世界眼光”——特战连长刘珪

广州军区的“明星”特战连长刘珪深信,现代特种作战不仅是体能和装备的较量,更是“专家”作战,是战争理念的拼杀。因此,“特种兵必须实现由体能、技能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中国特种兵必须拥有自己的各种专家。刘珪从军缘于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当时,正在备战高考的刘珪心怀愤慨。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蒋昌昭 张雪彦

传递爆炸物训练,刘珪和战友们总要等到引信即将燃尽的一瞬,才将手中嗤嗤冒烟的TNT药块抛入深坑。 (李三红/图)

现代特种作战不仅是体能和装备的较量,更是“专家”作战,是战争理念的拼杀。

“一个最简单的动作重复几千次,练到了极致,就是绝招。”

“中国军人到底能不能打仗?”十八大期间,被问到这个问题,让33岁的刘珪,广州军区的“明星”特战连长憋上了一股劲儿。

平静下来后,刘珪也想通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中国军人战力如何,社会并不了解。

“专家”作战

2011年5月2日,美军“海豹突击队”发起“海王星之矛”行动,一举击毙本·拉丹。

消息传来,一场沙盘模拟作战随即在中国南方展开。

设定作战环境,按照海豹突击队的战斗编组,挑选战斗队员,从组织准备、战斗实施到战斗撤离……一切完全模拟“海豹”——

“黑鹰直升机机降失败”,行动指挥员刘珪紧急启动备用方案:连队“通信专家”李朝军迅速报告行动情况,请求增援;“爆破专家”黄吉娴熟安装塑性炸药,爆破围墙;突击小组攻入内院,搜索房屋,击毙本·拉丹;“卫勤专家”曾庆银抽取目标DNA……

这其实只是刘珪“专家训练法”的一场日常行动。

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公开渠道,连队的“情报专家”梁越飞、吴文荣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全面搜集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丹行动的资料,去伪存真,确定行动骨架。

其间,军区一位首长送给刘珪一本书,《艰难一日: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丹亲历》——这本书由海豹突击队员根据亲身经历所写——帮了大忙。

“行动专家”龚拥政、陶琴则根据情报资料,制作本·拉丹藏身处的建筑模型,拟制行动方案,组织临战演练。

刘珪深信,现代特种作战不仅是体能和装备的较量,更是“专家”作战,是战争理念的拼杀。因此,“特种兵必须实现由体能、技能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中国特种兵必须拥有自己的各种专家。

刘珪在连队成立了“国际军情研究小组”,收集全球重大军事要闻和世界特种部队动态,每月组织一次整理汇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