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周就不能“顽皮”一点?

责任编辑:蔡军剑

前几天,我去了广州,特意去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远远的看着有点旧的,写着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广告牌,心里尤为感慨。我大约在楼下站了10分钟左右,南周编辑部有我尊敬的人,但在现实中我们又是陌路人……我想给南方周末提两点建议。

一,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南周的大楼,在现今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可以用破烂形容,包裹在里面的也许发光发亮,但我们无从所见,毕竟也是办公的地方,外人也不方便进入吧。若可以,我小小的提议,为什么不增加与读者的交流?直面的,甚至邀请一些有想法的读者参与到你们的版面中?还有就是纸面的交流,我最爱看的就是“读者来信”,但毕竟是单方面的阐述,没有任何回应(下期或者很多期以后),为什么我们不借鉴《独唱团》的那个“问所有人”的模式,我们做一个中介面,去沟通读者与他们不能所及的人,这种亲和感,是中国所有报刊都没有的,事实上,这一点都不会降低报刊的思想或者深度,反而减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加大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性。

二,做我们大家都爱做的事情。我身边很多人都不懂南周,在广州也如此。以前,我认为是南周故作深沉。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来说,越简单的东西是越容易得到更多人关注的(比如微博),速食化。我觉得要南周去改革版面是不可能的,但回头想想,我们大家都在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你添你的字,我消耗大量时间(也许微博的140个字就能明白,可看完整篇文章,却虎头蛇尾),纸质媒介正面临网络冲击,如果哪天微博或论坛出现某个像南周性质差不多的团体,分析和挖掘新闻报道,那么结果可想而知,而且这样的事情正是一种趋势。做我们大家都爱做的事情,南周需要放下的何止是高傲的身段(对,南周很高傲),还有合理的报道,就像各种模式化的言论一样,看多听多会腻,为什么南周就不能“顽皮”,为什么南周就不能“可爱”?我相信,大部分人是能认同这种“顽皮”和“可爱”的,南周的群体必然要年轻化,怎样去影响80、90后群体?关键是他们得看!怎么看?怎么变成全民性阅读报刊,这里面除了国家大事,应该多一点“人气”,与人接近的气息,至于怎么做到这点,其实也不难。1:报道少一些主观(这里南周是很好的);2:提高张弛力度,能放得开,也能收得住;3:多样性,只有那些顽固的老头,才认为面包和米饭不能一起吃,我们南周致力的是“读懂中国”,读和懂其实两个概念,多样性的原则,就是让它们变成一个概念。

编者复言:

谢谢良泉同学“顽皮”“可爱”的建议。不过,您说的“只有那些顽固的老头,才认为面包和米饭不能一起吃”,似乎有失公允,老人家的“顽固”或许饱含智慧。但我们也不必争辩,先立此存照,让时间老人来做裁判吧。欢迎更多朋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予《南方周末》各种各样的建议。我们能做的,不一定尽合您意,但必当诚诚恳恳地回复。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