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金】点农如何成金?

有了良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益。资本需要对中国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个充分的理解。

有了良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益。资本需要对中国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个充分的理解。

“到农村去,到贫下中农那里去!”从45年前那场政治移民运动变为历史以来,农村再也没有像这两年般受到城里人的如此关注。当然,这波关注农村和农业的浪潮,看起来不像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借“广阔天地炼红心”,更像是看中“农村是个广阔天地”。

不过,想在那里“大有作为”的主体变了。尽管这拨人携带的也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他们有的功成名就高调张扬,有的财富缠身低调内敛,他们携资本下乡,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想资本生资本生出更多资本。他们不觉得需要“接受再教育”,他们更想用他曾学习或领悟到的财富技能教育“贫下中农”什么才叫受教育。

从他们的名字和行为可看出他们的雄心和魄力。网易的丁磊跑去养猪,汇源果汁的朱新礼在北京种有机菜,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在吉林延庆种菜,浙江绿城的宋卫平想搞的是现代农业,就连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也忙着买山买地买农场搞全产业链的食品加工场。那些默不作声持币观望者更是不在少数。他们都期望着靠这“点农成金术”给自己堆出个金山银山来。

好像,大家还都不清楚,堆出这金山银山,尚需多少时日。

“吸金效应”不常在

投资教父吉姆·罗杰斯像是一个较早的“忽悠”者。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说,“假如我现在20岁,肯定放弃金融,去学习农业,因为在未来几十年中,农业酝酿着巨大的机遇,农民会比基金经理富裕得多。”

罗杰斯没去学农业,但听了他这句话摆好姿势一头扎进土地里的不在少数。除了丁磊这些企业家,很多境内外基金都不甘落后。2006年始,KKR、凯雷投资、黑石集团等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纷纷投资中国农业,仅黑石投资的寿光农品园涉及金额就达6亿美元。本土的鼎晖、弘毅旗下美元基金或人民币基金,以及达晨、深创投、天图创投等人民币创投基金,也落子农业。经数年酝酿发展很快高潮迭起。

各方大佬,尽管心中盘算的皆是“借农吸金”,前期忙活的则是疯狂投金,一时“金撒麦田”。数据为证:继2010年初河南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抢得先机,目前已有8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募资超200亿; 2011年以来,新设农业方向的股权投资基金38只,其中公开披露规模的22只共募资达216亿元;2006年创投投金仅0.56亿美元,一年后升至近4亿美元,2010年又翻了两倍多达11亿多美元;农业项目也受到资本市场认可,52家农业上市公司,具有PE(股权投资基金)背景的企业占比高达30%。

然而资本们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似乎“作为有限”。以创投为例,2010年的11亿多美元风光不再,2012年降至2.4亿美元,获机构投资案例数量和规模皆创3年来新低,单个项目融资额更降至576万美元。个案也不胜枚举。继新希望2011年下半年宣布8年投资失败忍痛剥离全部乳品资产专注农牧业后不久,股价一度从8美元飙升至20美元的纳斯达克曾经的新星艾格菲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初突然被摘牌,以大面积巨亏给这个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再添新情节。

再之后,中国媒体报道的标题悄然从“农业投资:秉承大势翠色来”变为“危险的农业投资”和“农业投资热的冷思考”。

学习外资好榜样

新情节的出场并不意味着故事已经结束。尽管作为农村主体的农业和农民照例缺位,也丝毫不能否认这波务农热对提升农业定位推动高端化精细化的历史价值。这照例是场资本的盛宴,前述的桥段只是预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可以理解为一场由资本推动的农业新革命。

这场革命吸引的是不同的资本推动者。粗略归纳可知,资本主要由来形态有三,且公私兼备:一曰政府主导之产业基金;二曰中粮、新希望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旨在布局农业完善产业链;三曰纯粹财务投资者,上述达晨、青云、黑石、高盛、摩根士丹利都是此类。

或许上述三类投资者并不全都能弄明白中国农业到底是咋回事儿,他们已开始有意无意地实践着中国农业市场的生存法则。

第一法则,笔者认为应该是垄断。在中国农业市场上,浸淫透了垄断二字,并长袖善舞,则算是真正习得了掘金术。垄断之妙在于市场保障更在于消解竞争。即使部分垄断,亦妙不可言。这方面,外资技术更为娴熟。列举粮油与种子等行业即可知其妙。

粮油市场目前已是外资之天下,有数据统计其市场份额占比高达80%,“金龙鱼”等知名品牌即为外资所有。这从去年7月益海嘉里提价金龙鱼花生油约8%引起行业跟进,外改委调价捉襟见肘即可见端倪。蔬菜种子外资控制过半,也曾多次提价导致“1克种子1克金”,利润惊人且约束乏力。其他如大豆棉花等,早已为外资所垄断,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东北本土大豆被迫打起“自卫反击战”,且屡战屡败,溃不成军。

第二法则,则是布局全产业链。外资近些年热衷介入中国农业全产业链,中粮等中企也匆忙跟进,新希望则业绩不佳。这其中,有意图控制上中下游者,亦有专注产业链核心者。同是养猪,德意志银行6000万美元参股养猪场,泰国正大6000万人民币投资禽畜养殖核心示范场,投资大鳄高盛则别出蹊径,全资收购湘闽养猪场并转包他人,自己只控制最敏感的价格部位。可以预料,在这场农业新殖民争夺战中,围绕产业链的争夺将是今后的焦点。

所谓全产业链,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国际粮食巨头如美国阿丹米(ADM)、荷兰邦基集团(Bunge)、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都在实践全产业链发展策略,进行全球范围的产业链布局与整合。中粮集团则是在2009年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

其实,这两大法则发挥极佳作用的前提是,资本与产业婚姻幸福。产业是资本攫取利润的载体,资本是产业整合的推手。达成垄断需要资本助力,掌控全产业链亦需要资本推动。二者鱼水交融,方能避免折戟“稻田”,达到效益极大化。

人和更需天时地利

中外资对全产业链的争夺,传达出来的是雄心,更是战略布局。这或许仅仅只为经济布局,抑或是忽视成本的政治和社会布局。农业民族化非本文探讨之核心,本文更多是为考量资本“务农”的成本与收益。换句话说,倘若资本去玩农业这盘大棋的话,如何才能效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本文所探讨之资本,既包括整合产业链垄断上下游之资本,亦包括搭农业顺风车大赚一把即跑之资本。

利好不难判断。经济和社会背景是,经过三十余年发展,中国农业成为发展的低洼地,不管是农业的发展程度还是城市居民对农业的新需求,都足以推动新一场农业革命。这场革命的动力自经济始,经济亦是其发展的目标呈现之一。为填平低洼地,用官方话语则为解决城乡差别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会且已经在调配更多资源到农业(比如城镇化、比如各类农业与农村的补助)。这是资本近些年前所未有的良机。

然而,有了良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益。资本需要对中国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个充分的理解。农业具有长周期性,从种植、养殖到产出到最终上市,时间比较长;农业长期以来遵从靠天吃饭的规律,天气、气候、病虫害都会让上下游盈利波动非常大;农产品又关涉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价格常常受管控;进入壁垒不高,不易于差异化生产且易被模仿。

更重要的是,资本应该认识到中国农业有着不同于国外的社会属性。包产到户后,中国农业再次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且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大型集体化的农业耕作需求必然会与传统的农业属性相冲突。农业投资既需要考虑到政策给予的便利,也需要考虑到解决现实冲突的成本。

这些道理不难分析,难的是资本如何在农业的特性与资本的需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资本需要对农业的长期回馈与短期回馈有个充分的了解,需要对全产业与产业局部有着契合自身的恰如其分的认知。不能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缺乏短期战略与长期目标的恰当配合。倘若投资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炒作,就需要对这些判断有个充分的了解。

行文至此,想特别提一下近年特别热的有机农业。如前所述,有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特别需求。由于长期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及农业化肥等化学物品的使用,食品安全尤为受公众重视。都市菜园的出现即是明显例证。

资本对有机农业的推崇体现的正是差异化农业的思路。朱新礼王健林们干的就是这个。一个显见的风险是,由于标准认定缺失或不完备,有机农业的“盗版”成本很低。没有品牌难以长远,有了品牌又极易被模仿搞砸。尽管如此,差异化仍为资本进入之可靠路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