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新中式奢侈

张志峰不太在意身外之物,比如男人最爱的名表,与他是绝缘的,一辆十五年的奔驰车是他的座驾。他说自己是“冷静的消费者”。

张志峰不太在意身外之物,比如男人最爱的名表,与他是绝缘的,一辆十五年的奔驰车是他的座驾。他说自己是“冷静的消费者”。

张志峰的生活方式非常多元,每年的上半年都是他游历世界各国的专用时间。这位NE·TIGER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一直以国际化的视角经营品牌。这样的游历不仅因为他所创立的品牌原料、设计、市场的全球化,更关键的是他需要在各种文明中穿行体验,汲取潮流灵感。

从31年前的个体户小裁缝,到后来的边境贸易老板,再到现在的奢侈品品牌的创始人和掌舵人,张志峰一直在时代的浪尖上行走。作为先富起来的一代人,奋斗多年之后,许多人如今已经可以挂个“董事长”的闲职,在悠游中享受生活。而张志峰却依然亲力亲为,一直担任NE·TIGER“艺术总监”这个职位,他要亲自将NE?TIGER推向世界,推动中国奢侈品的复兴。 

(戴翔/图)

中国式奢侈

张志峰藏有一幅价值极高的《国色天香》缂丝作品,乍一看像是一幅带有复古气息的花鸟画,经其介绍才知道这是缂丝第五代传人王嘉良织造的作品,金色是用纯金绣线,绿色是孔雀石染的,可以保留千年不褪色,就因为有很多自然、天然的颜料。张志峰最引以自豪的是,这幅《国色天香》中的缂丝织造技艺早已被他运用在NE·TIGER高级定制华服上。不仅如此,张志峰致力于守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像缂丝、云锦、刺绣、结绳、手绘等中国传统制衣工艺,正因为他的使用而引领潮流、走向世界,吸引英国、法国、意大利的一些设计师关注与应用。

工作中,张志峰带领NE·TIGER用最手工的方法来完成缂丝、云锦、刺绣等复杂工艺,对这些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织造技艺进行抢救性应用。“比如缂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能够留下来?因为它的工艺非常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在我萌发历史责任感、希望传承并发掘它的价值之前,已经有160年没有人用来做衣服了,而自从我开始应用以来,和我们合作的欧洲奢侈品家族都开始参与其中了。而且原来手工艺传人织造缂丝有些费力不讨好,收入不高,但是现在他们可以有很好的收入,缂丝织造技艺也可以传承下去,我感觉‘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和这样的艺术品接触久了,张志峰感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比如,有“寸锦寸金”之称的云锦,特点是逐花异色,就是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颜色是不同的。这种神奇的工艺曾经一度面临失传,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供瞻仰,而张志峰却开始花重金寻找传人,并创造性地应用在NE·TIGER华服设计上。其中的“妆花”工艺,每天能工巧匠只能手工织造5厘米,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这个琐碎细腻的过程,真正是在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极限。

 

张志峰TIGER ZHANG NE·TIGER品牌创始人、艺术总监,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主席团主席,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被誉为“中国奢侈品第一人”,致力于中国奢侈品文明的复兴与新兴 (戴翔/图)

冷静的消费者

十多年前,张志峰开始广泛地游历欧美各国,由此开始,他对奢侈品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跨越是由单一的物质世界向精神层面的一种转变。张志峰说:“我买东西特别注重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好产品,也要看到底哪里好,我是很冷静的消费者。”

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对“奢侈主义”日益宽容,奢侈品似乎理直气壮地成为大中华盛世文明的“符号象征”,然而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只对欧美奢侈品趋之若鹜,不惜排长队购买欧洲的限量版奢侈品,而对本土工艺精品所知甚微。先富阶层对奢侈品消费爱恨交加:既欲罢不能,又感觉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已日趋同质化,借某个品牌来展现个性、标榜自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作为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一的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一度是张志峰驻足的地方,他曾细心体会这些欧美奢侈品牌穿在身上的感觉,贴身了解欧美高端奢侈品文化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体验服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VERSACE和KENZO,与他个人对服装的理念,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但这些年,民族工艺的博大精深,让他朝中式奢侈越走越近,与同质化的一些大品牌渐行渐远。身处时尚圈,他自己也不时喟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怪圈。比如自己一手创立的NE·TIGER,在国外设计界似乎更受认可。最近,NE·TIGER受文化部的邀请,以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国服身份,参加“沙特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沙特王室的一众王妃和公主们一掷万金,当场下了三十多套的订单,“哪怕他们知道自己所订购的服装,必须耐心等待半年才能取货”。当然,令张志峰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明星和名流,陆续将民族工艺的瑰宝穿搭上身,展示中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愉悦和舒适之物

“奢侈品Luxury”概念源于欧洲,原指“极强的繁殖力”,后来人们又将这个词视为“超乎寻常的创造力”的代表。这些年来,西方时尚界常以这个词来描述那些费时费力、精雕细刻完美无瑕的“精制品”。而东西方文化之差异,也表明了对于“奢侈品”概念的不同标准。“每个年代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张志峰认为,奢侈品除了是“价格不菲的昂贵物品”之外,还是“创造愉悦和舒适的物品”。只有真正了解了奢侈品主张的理念与倡导的文化,才能把奢侈消费变成一个将历朝历代的辉煌定格在瞬间的愉悦享受过程,“体验永无止境的人类文明进步,以及保护日渐息微的民族瑰宝,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张志峰对于国学以及中华文化格外痴迷,深入研究过儒释道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将NE·TIGER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奢侈品”的过程中,他主张“反本开新”,即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并且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开拓创新。正像他在品牌建设中强调文化的坚持与传承一样,对于身边使用的产品,张志峰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文化底蕴和精髓,而不是品牌和价签。陪伴他每天出行的,是一辆15年的奔驰车,选购的标准就是“代步工具,能开就行”。而他最在意的,最能体现“圈中人”感觉的是着装。从头到脚的自家品牌高级定制,材质天然舒适,色彩柔和,做工精致,细节内敛,与他的气质非常契合。

随遇而安,活在当下

旅行在张志峰的生活中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大概每年有八个月的时间会在国外。他在旅行中学习和思考,汲取灵感,补充能量。

“随遇而安,活在当下,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别老想着,房子是你住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他对酒店从不挑剔,不计较等级与价格,却格外注重酒店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打车、坐地铁,都是不同的体验,“你只需要享受行走的过程”。

他天赋异禀,有个相当好伺候的“外交胃”,他在欧洲一待半年,不用吃中餐,适应能力特别强。这让很多和他一起出行的人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别人不吃中餐就受不了”。而张志峰能轻松地接受当地的事物,并且把这当做最好的,“不能总想着家里的饭,并且以此作为唯一标准”。

他一直比较喜欢大自然,喜欢体验各国的自然风貌。刚从德国回来的张志峰,与大多数人喜欢去柏林的感觉不同,他独爱未经战火洗礼的德国乡村,“乡下有许多古建筑,有些在过去曾是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很特别”。一直在路上,到现在他坦白说已经很难再觅得特别让他震撼的风景,“因为已经过了那个到哪里,看到什么都特别兴奋的阶段”。这套旅行者的理论,倒与他的奢侈品审美观有点儿异曲同工。

薄胎茶具,用来泡乌龙茶,容易散热。 (戴翔/图)

旅行随身茶具 (戴翔/图)

茶具种种

张志峰喝茶时对茶具很讲究。喝不同茶、不同心情、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喝茶的时候都会选用不同的茶具。他认为茶具不在昂贵,而是来自眼缘。东亚各地收的比较多,比如韩国、日本、台湾等地,看见就买,自己喜欢就好。

茶具 对于心爱的茶具,他去哪里旅游都随身带着。旅行带的茶具不能太大,比较结实的,厚一点。熟悉的茶具令他不再有漂泊之感。“生活就是这样,走哪里都是一天,并不是回家才叫家。活在当下。”

关于茶 张志峰喜欢喝茶。红茶、普洱多一些,别的茶也喝。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茶要自己去采,自己炒。“我们几个一起喝茶的人,一块种茶、采茶,那是云南茶山上的老树茶。很多人不懂,要喝台地茶,那是地上种的,要洒农药,老树茶是长在山上,因为树很高,摘都摘不完,根本没人去喷药。我喜欢喝茶,所以来源要清楚。喝起来放心。包括自己炒茶。炒茶就跟做饭似的,没有想象中复杂。做起来很简单。”

张志峰从来不喝太贵的茶,他认为贵都是人为的。茶需要好的气候,好的土壤,好的炒制,这些就够了,价格大部分都是人为的炒作。“如果把标记去掉,再品尝,你会觉得我的茶和很贵的名茶都相似,那些都是商业行为。”

他认为真喝茶的人不会喝很贵的茶,而是买合适的茶,懂得去欣赏。

雕塑 张志峰收藏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雕塑。他的工作室放置着一些当代的艺术家作品。他的挑选原则是:作者不是特别有名的、自己喜欢的、和时尚有关的,比较美的雕塑。比如,公司门口的雕塑像迎宾女,“省的真人站着迎宾了,实用。”张志峰幽默地说。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