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不乱,又不死 丽江:让活的城活着
在丽江这个茶马古道旧镇,旅游带来的财富闪闪发光地堆积着,但政府能从中获得的收入却极其有限。不过,丽江正在计划着向所有旅游从业者收取一项新的费用:“旅游价格调节基金”。政府的测算是,每年至少能收取6000万元。这笔钱如果开始征收,很可能会被转嫁到游客的身上。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石晓霞
有雪山有古城的丽江,在过去20年中成为资本与游客的自由之地。
在一个没有市场的地方,如何形成市场?政府、商户、当地人和游客一起经历着野蛮生长、失去秩序与重建规则的痛苦,也在努力寻找着城市与制度的生命力。
如何让市场既不乱,又不死?如何让地方既经济繁荣,又蓝天白云?丽江正与转轨中国一起苦苦寻求答案。
这是游客的丽江。这是资本的丽江。独独不再是丽江的丽江。
“以前很难看到生面孔,现在很难看到熟面孔。”这是64岁的周克坚对丽江的描述。他在这座古城长大,后来是丽江第一任旅游局局长。
从1994年正式确立旅游为先的城市发展策略到现在,20年来,丽江已经从一个年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的闭塞贫穷之地,生长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旅游市场之一。
在这个茶马古道旧镇,眼下平均每天有超过4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丽江常住人口不过10万。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游客。
旅游带来的财富闪闪发光地堆积着。2012年,1600万人次游客,带来了两百多亿元旅游总收入。但政府能从中获得的收入却极其有限,这一年丽江的全部财政收入不过55亿。
不过,丽江正在计划着向所有旅游从业者收取一项新的费用:“旅游价格调节基金”。这个收费计划已经酝酿4年,最近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政府的测算是,每年至少能收取6000万元。
不难想象,这笔钱如果开始征收,很可能会被转嫁到游客的身上。事实上,从2001年至今,每一个来丽江的游客都必须向政府缴纳一笔古城维护费,最初是20元,现在则涨到了80元。
丽江为什么要一再向赖以生存的旅游业伸手?商业文明怎样深刻改变了这个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相接处的偏远小城?丽江故事,讲述了一个市场的生长,以及各种力量的纠结。
原来有种生意叫旅游
在官方语境中,1994年被设定为丽江旅游元年。
丽江在云南西北,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占人口一半以上,因地处高原交通不便而贫穷多年。但这里风光独特,有雪山,有古城。
在官方语境中,1994年被设定为丽江旅游元年。当时,云南已经提出旅游发展计划。在丽江的各种争取下,时任云南省长将启动云南西北部旅游计划的一次重要会议放在这里,使丽江旅游业被纳入省级规划。
事实上,丽江的旅游业出现在更早之前。
早在1985年,丽江就已经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1986年中央军委又指定其为对外开放的定点接待城市,老外都会被安排来此参观。1993年,丽江旅管委在古路湾宾馆东楼挂牌,旅游正式提上政府日程。
当时丽江还在行署编制,下辖四县,农业和林业是财政支柱,工业和商业极少,财力薄弱,财政收入不过千万元级别。
“试了各种路子,都不是很成功。”周克坚说,提出搞旅游,也只是试试看。
周克坚回忆,自己第一次对旅游有概念,是1992年参加一个“中华百绝”的展演团,到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里布置纳西族村落。周当时是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长。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搞市场,原来还有种生意叫旅游。回来后,他自己也组织了一个45人的东巴文化展演团,演出100天,没花政府的钱,还有盈利。然后,他马上给相关领导写了《关于发展丽江旅游的建议》。
那时候,丽江的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负担投资。为旅游而投的资金,大都是靠贷款和招商引资解决的。
这几乎是丽江跟这些新名词最早的接触。周克坚记得,当时丽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玉龙雪山景区云杉坪索道运作时,为了买设备等,中方需要准备36万元美金。丽江工商银行从省里争取来了指标额度,却连手续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条索道,政府没投入一分钱,最大的支持就是划拨了景区用地,每亩每年租金5块钱。一年半后,贷款还清,这条索道自那时起就像个印钞机一样运转了近20年。
1994年到2000年,宾馆酒店、机场道路等,靠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获得的救援资金、招商引资与银行贷款,一一落成。
“地震前只有10家酒店、1500人的接待能力;到1999年就有50多家酒店,1万多的床位;现在已经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酒店了。”周克坚说。
丽江机场,是其中一个重要节点。此前,从昆明到丽江,至少要走三天。1995年机场建成后,游客人数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速猛增。
最早到丽江的游客,多是零星的外国人。
这与一部纪录片有关。丽江和合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化新介绍说,1990年,英国BBC4台纪录片导演Phil Agland来到丽江,拍摄了7集电视纪录片《云之南》,将这个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谢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