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艺术大盗都被编得太好了 FBI艺术犯罪特工的“寻宝”故事

2005年,惠特曼破案17年后,追回了美国《权利法案》的原始抄本,这个故事给了导演乔·德特杜巴灵感,从而有了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也正是这单案件,惠特曼终于创建了FBI第一支针对艺术品犯罪的快速反应部队——艺术犯罪组,他担任高级调查员、首席卧底探员并负责培训新团队。如今,FBI艺术犯罪组的成员从初创时的8名变成了14名。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葛佳男 肖妍琳 龙健 张宇欣

2012年,荷兰鹿特丹康索现代艺术中心的梵高、毕加索、杜尚等油画失窃,警方在现场勘查。意大利有300人的艺术案件调查组;法国的艺术调查人员超过30个;西班牙有两个调查组;2005 惠特曼组建了美国第一支艺术犯罪组。但时至今日,中国的艺术调查组数目依然为0——而中国是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第二大国。 (CFP/图)

美国前特工罗伯特·K·惠特曼在FBI只做一件事:艺术犯罪调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FBI里负责艺术犯罪调查惟一一人。

2005年,惠特曼破案17年后,追回了美国《权利法案》的原始抄本,这个故事给了导演乔·德特杜巴灵感,从而有了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也正是这单案件,惠特曼终于创建了FBI第一支针对艺术品犯罪的快速反应部队——艺术犯罪组,他担任高级调查员、首席卧底探员并负责培训新团队。如今,艺术犯罪组的成员从初创时的8名变成了14名。

198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遭遇了一桩失窃案,馆内最重要的展品:慈禧太后的宝物,北京紫禁城一颗重达22公斤的水晶球神秘地消失了。

三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特工罗伯特·K·惠特曼(Robert K·Wittman)和同事巴赞发现了水晶球的下落。博物馆的一名员工举报,在一间杂货店内发现了与水晶球一起失窃的另一件文物,一尊有五千年历史,实际价值高达50万美元的埃及死神铜像,它被当作普通铜像躺在角落。卖家是一个捡破烂的流浪汉,他从一个叫拉里的人手中捡来,以30美元卖给了杂货店。

流浪汉供出了拉里的住址。被拉里当成废品的还有那颗水晶球,它被扔在仓库一年多,之后,拉里将水晶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管家。惠特曼和巴赞从女管家的卧室里找回了那颗遗失的水晶球,球体上还挂着一顶棒球帽——女管家将水晶球当成了衣帽架。

“慈禧的水晶球”是惠特曼担任FBI特工参与调查的第一宗案件,从那以后,直到2008年退休,20年间,惠特曼在FBI只做一件事:艺术犯罪调查。由他负责并参与调查的重大艺术犯罪案件达五十多宗,追回的艺术品和古董价值超过2.25亿美元。很长一段时间,惠特曼都是FBI里惟一专职负责艺术犯罪调查的特工。2005年,惠特曼负责创建了FBI第一支针对艺术品犯罪的快速反应部队——艺术犯罪组,他担任高级调查员、首席卧底探员并负责培训新团队。如今,艺术犯罪组的成员从初创时的8名变成了14名。

2013年6月,惠特曼带着《追缉国家宝藏》中文版首次来到中国,这本书目前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等七种语言,简体中文是第八种外语版。50多宗艺术犯罪破案实录被精简为15个故事写进书中,“慈禧的水晶球”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没被惠特曼收进书中的另一个“中国故事”与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得主赛珍珠有关。1930年代,赛珍珠以在中国安徽宿县多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闻名世界的小说《大地》。1950年代,赛珍珠将这本书的原始手稿放到纽约展出,等她回到宾夕法尼亚的家中,这本手稿不翼而飞。

退休前一年,惠特曼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赛珍珠秘书的女儿打来的。秘书早已去世,女儿在清理家中阁楼时发现了《大地》最初出版的版本和原始手稿,将它们交到了惠特曼手中。惠特曼最终将这份珍贵的原始手稿交还给了赛珍珠的家人。

“好莱坞影片里的艺术品窃贼总是潇洒迷人,但事实远非这样,所有艺术品窃贼偷窃艺术品都不是为了欣赏艺术,就是为了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赤裸裸的贪婪。”惠特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FBI 特工罗伯特·K·惠特曼(右)和同事巴赞(左)花了三年时间寻找失窃的“慈禧的水晶球”。窃贼并不知道水晶球的价值,很长时间把它扔在仓库里。惠特曼找到水晶球时,它作为生日礼物已经流落到了一位女管家的卧室里,被当成了衣帽架。 (母语文化 供图)

笨贼一箩筐

惠特曼的中国之行是从参观故宫开始的,他在慈禧寝宫坤宁宫前驻足最久。“就像是一个循环,我现在看到水晶球最初存在的地方、看到了慈禧的一切,整个事情的发源地。”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其后,惠特曼参观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与普通游客不同,他总是习惯性地俯下身,先仔细盘查展馆内的边边角角,看看摄像头的位置是否摆正,存放文物的柜子是否出现裂缝,锁头是否牢固,最后才轮到欣赏文物。

“在艺术犯罪中,九成的博物馆失窃都是源于监守自盗。”惠特曼斩钉截铁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比如1911年,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曾在卢浮宫被窃,最终调查发现,盗窃犯是卢浮宫内一位负责安装木框玻璃箱的工人;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在进行一次收藏品大规模清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