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望子海外也成龙

三周三万起步的海外名校夏令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撇开不菲的花销,千里迢迢去上『海外补习班』是否价有所得?

三周三万起步的海外名校夏令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撇开不菲的花销,千里迢迢去上『海外补习班』是否价有所得?

国内各种补习班早已不能满足苦心孤诣要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家长,如今课外教育的最新潮品是海外名校夏令营。“海外游学市场成倍增长,已从一线城市蔓延至富庶的县级市”,曾负责新东方国际游学项目的业内人士张震说。今年七月首周,在上海浦东机场出境的中小学生达18400人,高中以上学生达16700人,环比六月分别增长5倍和1.25倍。“报名最多的就是美国,其次欧洲、澳洲,选择亚洲的最少”,杭州新东方学校负责人称。

这些海外名校的夏令营提供了中国家长们需要的东西:语言环境、名校学习氛围、近距离接触异国文化甚至是一张秘而不宣的通往名校的预备通知书。然而,这些体验都要价不菲。那些陪伴孩子去美国学习的中国富裕家庭为了三周的项目会付出最多三万美元的代价,除了学费,还有机票和住宿费用。根据上海的教育服务公司BE教育的介绍,在伊顿公学的三周的项目因为是以旅行团的形式组织的,家长不需要陪伴,每个学生的费用在一万美元左右。根据各大院校的公开收费,我们很容易得知,每个小留学生的费用如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三周夏令营收费为2-3万人民币,哈佛大学的七周课程则最贵,约为6.5万左右,哥伦比亚大学三周就接近5万。

即便如此,报名的中国学生还是络绎不绝。我们采访了几间颇受中国学生欢迎的海外名校,聊聊海外名校夏令营里的中国学生们。

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

以欧美为例,针对中学生的知名夏令营主要分两类,一是由高校举办的封闭式压力型课程,其次是由中学与国内机构合作的开放式体验型课程;一般前者多为美国高校,后者为欧洲公学。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为数不多的为中学生举办夏令营的学校,英国著名学府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的夏令营都只面向大学生。

英国学校的卖点主要是英文、演讲能力和礼仪。英国的伊顿公学和另一家叫Charterhouse的寄宿学校输送了很多学生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那里,中国学生学习分析不同的商业状况,还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也学习在不同的场合穿什么衣服,还有如何在公众面前讲笑话。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暑期项目经理Jon Goldstein说,家长们总是问他参加这个项目对于考大学有什么好处,他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他也反问:显示你对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于申请大学能有什么坏处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有足够多的名人毕业生吸引广大中国父母。他们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他曾经在那里学过数学和科学,还有Lady Gaga,曾在那里学过写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夏令营(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 简称CTY)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供的独家数据显示,自1987年起便有中国大陆学生参与该项目,及1997年人数翻倍增长至两位数,2009年后达三位数,2013年人数已近400;占全体学生2.5%。由于该项目在海外的唯一设点是香港,历史上参加该项目的香港学生普遍多于大陆学生,在2007年已达三位数,今年更近600人。另一受欢迎的夏令营目的地—瑞士的玫瑰山公学(Institut auf dem Rosenberg)向本刊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校2013年冬令营中国学生有24人,占总数10%,比2012年增长了4%-6%,此数据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两校数据均显示参与海外夏令营的中国学生以13、14岁的初中生为首,其次是高中生。生源量最大的城市为北京和上海,其次广州、深圳、沈阳、烟台和温州。“高强度教学体系下的中国学生对外语语法都有较好掌握,但听说能力是弱环;他们中的大多数比较慢热和害羞,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也越来越自信。”玫瑰山公学负责人接受本刊采访说道。“他们最大的需求是摆脱死记硬背型学习、增强创意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他们不再满足于学习学校规定的重点内容,而开始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负责人布罗德斯基(Simeon Brodsky)谈及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国学生的总体特点是勤奋和投入,但也不能一以概之。其实没有所谓的‘中国学生’这个概念,每一个民族都有相对消极被动、等着老师填鸭教育的学生,但也有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来参加我们夏令营的中国学生大多属于后者,他们对知识的热忱体现在方方面面”,布罗德斯基回忆起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我们只看重学生的才能,他们来自何方并不重要。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学生都需要有极好的英语能力,首先要通过语言测试,这是门槛;只要他们达标了,我们对任何民族国家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在教育方法上不会有差别。”

“总的来说,高强度的夏令营让许多学生结业后都显得更有‘自我’意识,即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所在,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信;同时夏令营也是不可多得的扩大人际网络的平台。” 布罗德斯基总结道,“我希望学生们明白,教育是让你们为人类未来谋福利而提供工具。”

美国高校夏令营

高校夏令营最大的特点是准入门槛高,需经过如SAT、ACT或雅思、托福等能力测试进行选拔;哈佛更要求学生提供写作样本、成绩单和推荐信等,几乎与申请大学无异。海外夏令营时长多为3周,哈佛夏令营则长至7周;除双休日外每天4-7课时,内容强度相当于大学一学期或高中一年。

除了可加强中学基础课程,高校夏令营还提供大量中学不具备的课程资源与高校教育挂钩。哥伦比亚大学夏令营专门为大学预备生开设预科夏令营;哈佛夏令营向学生提供60个学术领域内多达200门的课程,热门选课包括戏剧、舞蹈、创意写作、心理学、哲学入门、国际关系、经济学原理、神经生物学等;此外,课程所修学分可直接转换为未来本科或研究生学分。

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则为选课设定了明确的引导方向,课程被划分为“加强型学习”、“学术探索”、“公民领导能力”和“21世纪全球性问题”,在方向内再进行更为细分的选课。较有特色的CL和GI课程都涉及户外学习,如与政府、商业、非营利机构高层的座谈、在社区当志愿者等,更有实战意义和社稷情怀。此类高校夏令营的师资均来自内部,班级容量15-20人,封闭式管理。为保教学质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甚至不允许学生擅自使用通讯工具或外出。

中学夏令营

异于美国高校夏令营,欧洲公学夏令营的吸客点主要为:源远流长的建校史、享誉全球的声望、欧洲小镇绿树环抱的清幽环境和文化熏染,以及星光熠熠的校友会。此类课程更适合意欲体验海外学习生活但没有明确学习方向的学生,课程内容不外乎英语、公众演讲、礼仪及商业知识、领导能力等,此外还大量安排文化活动、景点参观及购物。瑞士玫瑰山公学对“学玩结合”的夏令营如是解释:“学校固然为学习第一要地,但学校和工作之外的生活袤地,让我们学会待人接物并认知不同的文化背景。”

与玫瑰山公学不同,英国伊顿和切特豪斯这两所公学均有专门为中国中学生开设的项目。此类课程在两至三周内只有大约25课时,强度小,班级也小,师生比例为1:5。以玫瑰山公学为例,其2013年冬令营自1月27日至2月7日,剔除头尾两日及28日的开学典礼、考试分班等,实际有效课程天数仅为9天,有效语言课程时间不足17时;此外,课程还含一天滑雪训练、两天半阿尔卑斯山滑雪实战。公学在夏令营安排方面,文化体验和景点参观的比例大大压缩了实际学习时间。

相较于苦学术的高校夏令营,悠闲的公学夏令营不设过高门槛,在费用方面也相应合理,玫瑰山公学冬令营学费含往返航班后为39,800人民币;伊顿公学和切特豪斯公学为期三周的夏令营均价也维持在3万人民币左右。不同种类的夏令营在各方面都大相迳庭,因此学生在选择时因按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申请。

理性至上

目前在国内参与海外夏令营渠道有三,最主流的是留学中介、教育培训机构或旅行社直接主导的项目;其次是学校自行联系国外兄弟学校开展的项目,不涉及第三方机构,交流内容较单纯明了不掺杂旅游成分,这也是目前官方较为支持的渠道。最后一种是中介与学校合作举办的,韩亚航空事故遇难者所在学校的夏令营便是此模式的产物。

此外,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夏令营市场供过于求,利润下降,导致了“高价低质”局面的出现。不少项目打着“名校游”的旗号带学生游览本来就免费参观的高校校园和景点,25岁的复旦大学研究生康良去年参加了为期半月的赴美夏令营,总费用达8万元的项目让他甚觉不值:“住宿差、服务差,就是去看公园、校园,还不如在国内玩。”有的项目甚至安排大量购物环节,滋养了个别学生疯狂购买奢侈品的欲望。某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周女士透露其孩子在美国夏令营中极少说外语的机会,“打交道的都是商场服务员,汉语水平相当可以。除了购物就是吃各种快餐食品,花费近9万元。”孩子归国后生活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让家长猝不及防的,“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境外夏令营简直毁了我儿子!” 北京市民张亚萍也抱怨孩子所在夏令营在海外的地陪都是没有专业资格认证、趁暑期赚外快的当地留学生。

安全隐患层出的海外夏令营现已在浙江被叫停,北京也相继下达紧急通知。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则称这与取消中小学春游秋游同理,有利有弊,学生家长应理性选择,不要一味怪罪。就此事本刊记者专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负责人布罗德斯基,“任何灾难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反思和重估。作为家长,我完全理解家长们把子女远送海外时内心的矛盾,但面对机遇和风险确实要作出一个适当抉择。”

有能力者自行向海外学校投递申请,直接和校方取得联系其实是最安全可靠的行径。择校时,门槛越高质量越好,若确实不达标,再考虑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海外游学固然有诸多益处,但一次孤立的夏令营活动未必对能力的增长立杆见影,量力而为地理性消费依然是诸法之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