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限产之路

“都说计划生育难,煤炭整合比计划生育还要难。”乡宁县国土局局长刘波说,“我不想提这个话题,说起来太沉重了。”

煤炭新语(三)
编者按      2006年,中国的GDP连续第四年增长超过10%。在中国经济的增长图谱中,煤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在中国能源消耗中占据70%的份额,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新的一年里,煤炭第一大省山西,仍在继续着关闭小煤矿、限制产能的艰苦努力;曾经排名第二大省的山东,10万人需要迁离,为村庄下的煤炭让路;而在需求量日益见涨的湖北,则为建立中国第一个省级煤炭储备而进行艰难的资源整合。这些变化,不仅关乎煤的供给与需求,更关乎各地的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在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从2006年开始,山西大力推行煤炭产量零增长战略,为此进行了艰难的限产整合努力。山西的选择,为再次面临供给过剩威胁的中国煤炭业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柴春芽/摄

  山西省乡宁县人王德力,年底几个月一直在省会太原,希望能挽回自己的煤矿被关闭的命运。
    他拥有的西交口煤矿,虽然六证齐全,完成了采煤方法改革、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和有安全保障的生产,但在去年开始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大潮中,由于储量和面积在乡里最小,于2006年10月被关闭。
    王德力感到很委屈,但对于山西省而言,关闭西交口这样的小煤矿,是不得不支付的代价——通过“关小、改中、建大”战略,实现煤炭产量在十一五期间的零增长,是关乎全省未来的惟一选择。
7亿吨,还是8.5 亿吨
    去年3月两会期间,山西省长于幼军向外界宣布,山西在十一五期间将把煤炭年产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实现产量的零增长。
    这并非一个容易作出的决策。作出最终决定前,关于产量应该是7亿吨,还是8.5亿吨,省里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不同判断。
    2006年春节刚过,太原郊外晋祠宾馆冬寒依旧。省长于幼军在此召集主持了山西省煤炭行业十一五规划论证会,参会者包括省煤炭局、国土局、经委、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各个部门,以及省委政研室、社科院和省经济研究中心等众多智囊机构。
    在长达三天的会期里,围绕着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需求量和山西应该控制的产量规模,各个部门和研究机构之间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争论。
    争论一方对未来的需求增长预测比较乐观,认为产量应该控制在8.5亿吨,而另一方则认为,十一五末期煤炭总需求在24-25亿吨之间,产量控制在6.5亿吨的适当偏紧的供给,最有利于山西煤炭价格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省长于幼军最后发言。他综合各界的看法认为,占全国70%煤炭流通份额的山西,有能力也有必要控制产量,山西必须把产量维持在目前7亿吨的规模。“于省长的口气相当坚决。”参加了该会的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说。
    对于各界来说,尽量避免煤炭行业供大于需是一个共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供过于需造成几乎全行业崩溃的教训非常惨痛。而作为山西煤炭主产县、临汾第一产煤大县,乡宁人的记忆更是深刻。
    当时,由于需求疲软,乡宁焦煤价格一度跌至每吨三四十元,甚至是二三十元。这样低的价格,煤仍然销不出去。煤老板们央求用煤单位,给一半的定金先把煤拉走,其余的等以后有了钱再给不迟。更有甚者,甚至一文不付,也可以先把煤拉走。由此造成普遍的欠款现象,煤矿的维持难以为继。
    乡宁县国土局局长刘波回忆,当时县里做过一个摸底调查,全县煤矿应收欠款达到了4-5亿以上,而直到2003年,县里GDP也仅仅只有3.7亿元。当时的县长到大量欠款的西北某市出差时,看着当地豪华的酒店,开玩笑对当地人说:“你们的酒店是我们修的。”
    最困难时,县里公职人员的工资连续两三个月发不出。而煤老板们几乎整体濒临绝境——为了避开各路讨债人,过年时都不敢回家而远走他乡。更有甚者,借了高利贷而不能归还的煤老板,甚至被绑架威胁,以赎回借款和利息。有些心好的煤老板,虽然自己没法出面,临过年还让老婆在家里炖上一大锅烩菜,给那些自己实在付不出工资、回不了家的工人吃顿饱饭。
    临汾市的老百姓,至今还记得那时每当过年,那些被称之为“煤黑子”的煤老板,戴着一顶带檐的破棉帽,穿着脏兮兮沾满煤灰的黄军大衣,在除夕之夜钻在火车站附近一家家小破旅馆里,瑟缩着身子,有家不能回的景象。
    到去年年底,从山西各项数据看,限产举措的前瞻性,已完全显现:2006年1-10月山西原煤生产增幅为8.93%,出省销量增幅仅为3.41%, 1-6月份全省煤炭库存比年初上升30%。

限产之痛
    但是,对山西而言,减少煤炭企业数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行业集中度,从而控制煤炭产量,保证产量零增长,是必须的选择,同时也是充满痛苦的选择。
    去年年底,乡宁县县委书记、县长、国土局长等人,在省城太原与煤炭主管部门经过约三个月的反复沟通,最终只能接受压缩30%矿井的要求,该县《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方案》在全省最后一个获得批准。
    按照方案,全县118座煤矿将减少到93座,矿井数由121对减少到94对,关闭矿井28对,煤矿26座。另外,有27座煤矿将依照就近原则,整合为12座煤矿。
    “我不想提这个话题,说起来太沉重了。” 乡宁县国土局局长刘波对记者表示。作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关闭领导组办公室主任,他从2002年担任国土局局长后,县煤炭业的整个改革过程他都全程参与。对于此次限产,刘波说:“都说计划生育难,煤炭整合比计划生育还要难。”
    “乡宁从2004年4月30日就开始采煤方法和明晰产权改革试点,在临汾市以至全省、全国都是最早。但是在这次煤炭资源整合中,却因为前面的改革试点,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县长郭行杰直截了当地说。
    为了控制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减少资源浪费,2004年山西在临汾、临汾在乡宁县试点,率先进行矿权改革。其核心是政府对煤炭资源实行有偿开采,按储量计收价款;煤矿必须实行采煤方法改革(简称采改),实现机械化安全采煤,才允许生存。
    为了改革能推行,当时县里与临汾市达成一致,只要进行了“采改”,煤矿就可以保留。从2004年8月开始,小煤矿开始逐步响应采改要求,资源有偿使用价款也陆续上收。
    2005年后,这个改革框架在临汾市也逐步推开,当年临汾采改投入达60亿元。在乡宁,每个煤矿少则投入1000多万元,多数在5000万元左右,总额以10亿元计。
    对于西交口煤矿的王德力而言,他已经早走了一步。2002年煤炭开始好销,虽然好日子刚开头,但王德力已经开始推动自己的煤矿上一个台阶。这年开始,他先后举债近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革。按照2003年年底涨到每吨300元的焦煤价格,王估计,完成改造后好好生产一年,他的投入就能全部收回。
    王德力从1978年开始“搞上煤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行当。他风光过,作为最早一批搞煤矿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成为村里最早买电视和汽车的人。
    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行业遭遇困难时,王德力把自己以前赚的钱全赔了进去。
    2005年5月临汾浦县克城后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6月份市政府发出紧急通知,重申将关闭未进行采改的煤矿。知道这个消息,王德力为自己的先知先觉而颇感自豪。
    2005年12月,王德力的煤矿斜井进行改造完成,采煤实现了皮带自动传输,采煤自动化装置全部到位,矿区美化绿化和地面硬化也都完成。
    但这时候,除了县属大矿,乡宁县小煤矿,无论处于什么技术条件都一律停产整顿,从年初一直延续到2006年6月。这期间,王德力无法生产,只能等待。
    随之,省里开始限产,按30%的比例进行矿井数量的压缩。
    虽然乡宁的煤矿技术水平普遍高于、煤矿产量也普遍大于其他县市,但同样不得不接受30%的限产比例。等到2006年6月15日开始恢复生产,也离王德力煤矿关闭没有几个月了,但他为了采改而贷的款,每年的利息近200万,却在不停累加。
    王德力得到大家的普遍同情。这位50多岁、时常穿着一件皱巴巴的黑西装的老农民,与村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为村里修路、修校多次慷慨解囊,还在最近几年花了3万多块钱资助村里三四个孩子读大学。用大家的话来说,他不属于“黑心煤老板”之列。
    煤老板普遍的抵触情绪使县里面临巨大压力,更使国土局长刘波感到痛心的是,仅乡宁县关闭的26个煤矿,投入采改的资金损失,总计就达10亿以上——还不包括资源闲置、浪费等间接损失。而这些投资中,很多是煤矿老板在信用社、银行和亲戚朋友中的借款,甚至是高利贷借款。
    2006年,乡宁县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其中约90%左右都与煤炭有关。为了当年产能过剩下的惨痛不再重现,短期的代价不得不支付。

整合之难
    在不整合就关闭的威胁下,煤矿达成整合意向相对容易,但一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牵涉到利益的平衡,整合就变得非常困难。位于乡宁西坡镇西家沟村的镇办西家沟煤矿、乡办谭韩煤矿和村办张节塔煤矿的整合,就是一例。
    按照政府的设想,这三家煤矿位置相邻,整合在一起是一个较好的方案。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以谭韩整合张节塔煤矿、西家沟煤矿被关闭告终。
    原来,这三家之中谭韩矿采改投入最大,设备最好,储量也有5000多万吨,而张节塔煤矿储量有7000多万吨。谭韩煤矿要兼并张节塔,只需要付出2000万,而要兼并西家沟煤矿,不仅仅要支付西家沟煤矿采改之中投入的3000多万元,还支付了大量的资源有偿使用价款,因此,谭韩煤矿选择了张节塔,若要在张节塔之外还兼并西家沟煤矿,谭韩煤矿则根本没有这个资金实力。
    为什么不选择股份制方式呢?对于清产核资分别入股的煤炭整合形式,煤老板们很难形成共识。“从理论上说行得通,但入股后谁作主?谁说了算?不能作主,你想分到钱?门都没有。”在诚信体系不成熟的当下,对于煤老板来说,投资入股的整合形式实际上并不现实。

 煤矿工人的未来,与政府限制产能的努力息息相关 柴春芽/摄

  实际上,煤矿整合中更多的具体细节会遇到问题。在整合后,按道理只能开一个井口挖煤,但却必须承担合并前的两个煤矿的承包费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花了两个井口的钱兼并的煤矿,“如果只开一个井口,另外一个井里的设备长期不用,就会报废,坑道也会倒塌。”对于煤老板来说,这样计算的结果就是,成本大大增加了,但收益并不因此提高。
    即便主观上如此不情愿,煤老板们对于政府强行整合煤炭资源的能力还是非常认同的。
    “在乡宁县约100座合法煤矿中,真正6证同时齐全的只有13家,临汾410家煤矿,只有46座6证齐全。”在一家被列入整合煤矿之中的煤老板看来,与其长期处于无证开采的地下状态,不如光明正大地整合后拿证。
  2006年,在临汾和乡宁县,政府允许非大型国有煤矿生产的时间,从2006年6月开始到临汾尧都区一个煤矿11月出事,累计正常生产时间只有四个多月,其余时间始终在停产整顿。
    在临汾当地行内人看来,政府限制小煤矿而不限制国有大型煤矿生产的举措,是一举多得:既控制了产量保证了价格,从而保证了当地财政和国有煤矿有较大空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减轻了小煤矿正常生产情况下的安全责任。


第三步
    对于山西省来说,关闭、整合中小煤矿,在2006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山西总计关闭了4900多座违法小煤矿,关闭整合了全省80多产煤县约1400多座年产9万吨之下的小煤矿,基本消灭了9万吨之下的小煤矿。
    与此同时,一些控制产量和维持价格的举措,还在酝酿之中。在2007年1月山西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长于幼军召集了专家座谈会,在会上特别谈到了煤炭企业整合的第三步战略:组建大集团。
    按照于幼军的想法,在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组建8大煤炭集团的过程中,山西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防止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也标志着,组建大集团,开始提上了煤炭整合并进而实现十一五产量零增长的议事日程。
    山西还有其他考虑。由省煤炭运销公司出面,联合陕、蒙,运用三省联合起来占全国商品煤90%的市场份额,组建山西煤炭交易市场,形成中国国内煤炭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目前,有关方案已经提交中央政府有关部门。
    据山西省煤炭局行业处提供的信息,为了贯彻产量零增长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山西将停止审批新的煤矿。春节长假后,国土资源部在2月底发出通知,2007年2月2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