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送票难 “要确保奥地利人来,不要华人”

“给钱就能演”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一张标签,国内媒体开始揶揄其为“金钱大厅”。奥地利音乐频道负责人也纳则认为这只是一桩生意,只要合法就无可厚非。“我无法接受的是那些公费出去演唱的团体,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金幼文

“一位国内当红明星在金色大厅演出,使馆朋友抱怨说,使馆下死任务,每人必须保证送出多少张票,而且要确保奥地利人来,不要华侨,这样可以保证电视录像效果!”

“他们可能不在乎这几万块钱,但这种行为非常的不理性,这跟中国人到国外买奢侈品有什么区别呢?”

金色卡拉OK厅?

俄罗斯、日本、韩国人都会来租场进行一些演出,但中国人格外多一些。

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形象总在两个极端剧烈摇摆,一边是高雅的“音乐圣殿”,一边被人指责为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大厅”。

现在,金色大厅终于被称作“K歌房”了。2013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称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派送赠票,已经到了让当地华侨不厌其烦的地步。

金色大厅最初进入国人视野,是从1987年12月31日央视对“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开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指挥卡拉扬的风采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音乐会结尾阶段,奥地利人民在美轮美奂、辉煌的金色大厅里,和着《拉德斯基进行曲》的节奏,鼓着掌迎接新年到来的欢乐气氛,也让国人们倍感亲切。

建于1869年的金色大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厅之一,还保存着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手稿,堪称音乐博物馆。

金色大厅的另一面,却是国人在不断靠近后发现其平易近人乃至触手可及,甚至“庸俗”的一面。

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新春音乐会,以二胡、笛子演奏了民乐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2003年,宋祖英赴金色大厅举行个人演出,拉开了中国乐团和音乐家登陆金色大厅的序幕。

之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色大厅。紧随乐团和歌手等专业音乐演出之后的,是由学生、老年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而随着2012年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管乐团在“第三届梦想绽放·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表演《拉德斯基进行曲》,2013年9月,温州房地产女老板李海燕包下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表演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