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楼影院】《断背山》:没有戾气的禁忌之爱

《断背山》的同性恋题材在文化宣传、社会批判的层面上有重要意义,但题材并不成为影片质量的加分项,事实上,本片呈现出的诗意是如此单纯,以至于我们的悲伤与感动超过了愤怒,美丽如画的风景,温柔绵延的节奏,钝化了批判的矛头。这是一部没有戾气的、关于爱的电影。

《断背山》剧照。 (豆瓣/图)

在这个“搞基”、“腐女”、“同文”等词汇渐渐日常化,并迅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部分的时代,同性恋仿佛一夜之间跨过了社会、宗教(《圣经》中的明令禁止)等严肃话题,直接浸入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成为极具煽动性的消费对象。表面上看,同性恋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进步不可否认,但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仍建立在一个误区上:他们不正常,但我们可以接受。——依然是不正常。只有无所谓尊重不尊重,无所谓包容不包容,将其当成吃喝拉撒结婚生子一样的稀松平常事,才是对同性恋群体最大的尊重。特意强调的尊重和包容,仍然是大众道德的极权。

像许多经典电影一样,《断背山》已经进入流行文化的领域,形成一种新的专指语符——古有“断袖”,今有断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这样一部佳作之所以是佳作,是因为它符合佳作的各项标准。——是的,同性恋可以作为宣传和内涵挖掘的噱头,但决不能作为投机倒把为经典佳作的标准。它特殊是因为它的水准超越了数不清的烂片,而不是因为它的题材取巧——这样的观影态度,是我们深入理解这部电影的前提。

这部电影讲的是“爱”,“同性恋”只是一个躯壳,这部电影一举拿下2005年的威尼斯金狮、2006年的金球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李安最终凭借此片第一次圆梦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正如李安自述:“这部电影不是为同性恋权利呼喊,也不是对同性恋保守的观察。我是一个戏剧家,对我来说的底线是爱情故事。”“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

影片故事根据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西北内陆怀俄明州壮美清新的自然风光,上世纪60年代的特殊背景,美国西部的牛仔文化,使这个悲情的同性恋故事有了深沉复杂的意味。本片在叙事上没有太多花巧,仅有的两三处闪回镜头,对本片整体的叙事节奏形成不了冲击,基本按照两条故事线平行推进,恩尼斯的生活,杰克的生活。

两人第一次从断背山下来后,都进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所接受的正常生活中——他们后来费尽心思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实习生 玲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