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坐标·迷局】新股改革,何时向审批权力下刀

新股改革无疑是国内资本市场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触动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场变革,是对改革者勇气和魄力的巨大挑战。发审制度凝结了太多人的利益,这也是新股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肖华 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徐庭芳 王谦秋

新股改革无疑是国内资本市场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触动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场变革,是对改革者勇气和魄力的巨大挑战。发审制度凝结了太多人的利益,这也是新股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少市场人士为此欢呼:股票发行将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并认为这吹响了“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号角。

2013年12月,IPO各项配套措施也陆续发布,新股重启进入倒计时。IPO开闸也让市场参与者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本来面临裁员降薪风波的券商投行精英们,在年末突然身价倍增。急于分享IPO大餐的券商们,对投行保代重新开出高薪,在各大招聘网站的投行保代类职位上,不少券商开出的最高年薪达到80万,最低有60万,准保代职位也有30万-50万的年薪。

但紧接着,2013年12月20日股市出现暴跌,浙能电力新股(由B股转A股)上市后跌停,给正在冲刺的IPO重启蒙上了一层阴影。招商证券一位保荐代表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如果股市持续下跌,IPO即使重启也会面临首日破发的尴尬局面。”

新股改革已成中国股市难解之谜。从1990年代至今,新股发行体制进行过八轮重大改革。然而,围绕新股的各种问题,依然不能有效解决。一批批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