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楼影院】2013年大陆青春片回眸:当青春成为大众消费品

2013年,青春以或泛黄或光鲜的色彩占据大银幕。庞大的票房数字说明了多少人被裹挟进影片所营造的青春幻境中。但是,影片中的青春果真具有代表性吗?电影中的青春,不再是此时此地此人的独特青春,而成为可以跨地域跨人群的大众消费品。而真正的青春,或许只属于个人感怀。

 

《青春派》剧照。(豆瓣/图)

2010年,43分钟的网络电影《老男孩》以病毒般的传播速度席卷网络,引发80后们的集体怀旧。一年后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青春爱情的主题搭配上个人怀旧风格,再次让观众陷入感怀青春的涡流中。此后,青春继续发酵,以或泛黄或光鲜的色彩占据大银幕。在这场青春的T台秀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1》、《小时代2:青木时代》、《青春派》等影片在2013年相继登场,并各自取得惊人的票房成绩,使青春片成为不得不说的重要电影现象。

对于大陆电影创作而言,青春片并不是陌生的概念,80年代初第四代集体爆发,便在青春题材上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彼时诞生的《沙鸥》(1981)、《青春万岁》(1983年)、《女大学生宿舍》(1983年)、《青春祭》(1985)、《难忘的中学时光》(1986)、《失踪的女中学生》(1986年)等一批青春题材影片,或伤感惆怅或激情昂扬,反复演绎着大时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实习生 玲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相关文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